「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是我對於歷史上諸多抗爭與革命的見解,沒有前人的引領與推動,就沒有人們已然成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這也讓人能引申至新聞上的社會事件,許多現行的法規都建立在過往的血與淚之中。
世上沒有一項改革是容易的,它總是踏著他人的血骨才能走到至今。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很喜歡老建築,這也代表著參觀這些古蹟,勢必得認識在這棟建築裡曾發生過的種種,坦白說不太喜歡關於抗爭革命的故事,只因現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多年以前卻是一種罪,而生在後世的我們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前人披荊斬棘開闢的道路,未經歷的年代的確讓人難以感同深受,只能透過留存的文字照片略知當代的不易。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前身為新臺北北警察署,興建竣工於1933年,是棟兩層樓的水泥建築,外觀呈現流線形,一樓室內設有扇形羈留室、水牢,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大門。
▲還沒搞清楚新文化運動是什麼,就迫不及地想在大廳拍張照。
▲一樓室內地圖,二樓因欲設置新展暫不開放,但樓梯是可以拍的。
新舊文化交匯地、人文薈萃大稻埕
一樓館內展示的文物展皆於臺灣新文化運動相關,也因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浪潮誕生出許多臺灣本土的文學家、藝術家,其中的大稻埕更是人傑地靈。
▲新舊文化交匯地。
▲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過往。
▲臺灣民報的復刻本。
▲新文化運動推動以後的書報雜誌,不過只有封面。
▲長廊。
▲留念拍一張,證明我來過XD。
治警事件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為壓制政治運動而執行之事物,事發於1923年12月16號,又因此事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有關,又稱為「臺灣議會事件」。
▲參與新文化運動的各人物介紹以及當年的判罰。
▲將聽筒執起,就有語音介紹。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建材介紹
對於舊有事物感到喜愛的我,這裡是最喜歡的一區,在文字上都有介紹,像是平衡錘上下拉窗,在窗框內埋設金屬錘與滑輪組,其重量與木窗相等,以便開窗可停留在任意的位置。
▲牆或柱的裝飾。
審問室&水牢
身為眾多平民百姓之一的我,此生應該沒什麼機會看見牢房這種建築,但紀念館讓我有生之年可以參觀到好幾十年前的羈留室與水牢,也是很特別的經歷了,與電視看見的牢房不同,館內保存下來牢房還挺有設計感的,是以扇子形狀設置一間又一間的羈留室,連蹲式馬桶也保留下來了,只是想想以前真的有在使用時,在這開放空間蹲廁所,不只臭味滿天,還有點尷尬啊!
▲扇形羈留室的內部。
▲蔣渭水牢舍銘。
▲監視臺。
在監視臺的對面則是設有水牢的之地,水牢最高處僅有120公分,進入以後無法直立,而且注水後就無法坐臥,只能以蹲姿方式,光看到這裡,身為一個身高有1米74又怕水的人蹲在這種高度不高,坐下來會被水淹沒,這種狀況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好在如今以不用其方式刑求了。
▲鐵窗牢裡度光陰,每個抽屜都可以打開。
▲林幼春,與我同鄉的詩人。
▲單一扇門的厚度比我的手掌還寬,是要誇獎一下他們用料實在嗎?
▲因二樓的展覽已撤展,正規劃新展,故無法上至二樓參觀。
▲在樓梯間拍照還是可以的。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Info.
來此的原因是當日工作場所在這附近,經朋友一提而步行前往,只是來的時間有些晚,又遇天氣狀況不太佳,故大略地將館內瀏覽一遍。建築的裡裡外外很值得讓人細細品味,只是發生過的歷史過往,對其無感的人就會感到無聊許多,但紀念館還是很好拍的地方,尤其是上二樓的那段階梯,也可以看看這裡獨特的牢房與水牢,是雨天旅遊的備案景點。
時間:0930-1730(週一休館)
電話:02-25570087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按我導航)
全館免費參觀。
導覽資訊
時間:1400-1500(六日各一場中文導覽)
- 該場次前30分鐘開放,至一樓服務臺填寫報名表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