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步道:2.6公里水圳風光輕鬆行

人類離不開水、陽光與空氣。因此,自古以來便逐水而居。可是,河畔有限的土地無法容納日益增長的人口。為了拓展居住空間,先民們鑿井、築埤與建造水道,不僅使水資源惠及更多人,也讓人們得以移居到距離水源更遠的地區。

當時的社會以農業為主,仰賴天候,所以農田灌溉用水需求與日俱增。為了擺脫水源不穩定的困境,人們開始建造水道系統。歷經多年發展,生活品質已提升至過往難以想像的境界。如今,那些曾經滋養人們的水道,又是什麼樣貌呢?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悠久的水道——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的興建源於1913年桃園地區發生的嚴重旱災。為了應急增產糧食以供軍需民食,日本殖民政府決定以官設埤圳方式建造桃園大圳。經過勘查,選定在大漢溪上游的石門地區設置進水口,開鑿渠道引水至桃園台地。此舉不僅穩定了水源,使原本依賴天雨的旱田轉變為可進行兩期稻作的良田,還大幅提升糧食產量,改善了農民生活。

桃園大圳由日籍韓裔技師張令紀設計,工程於1916年動工,1924年主幹道竣工並開始通水,1928年蓄水池與給水系統全面完成。整個灌溉系統包括25公里長的幹線、12條支線及240多口埤塘,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的大溪區、八德區、中壢區等地。

全長25公里的主幹線,其中一段流經內壢地區,為賦予這段歷史悠久的水道系統以新生命,特別規劃了桃園大圳步道,讓居民和遊客都能在此享受運動與休憩的樂趣。

▲桃園大圳第三支線渠道。

桃園大圳步道-內壢段

桃園大圳步道全長約2.6公里,由中山路1562巷起始,直通中壢的吉林公園。步道入口處設有大圳頭福德宮的土地公廟,右側毗鄰龍山埤塘生態公園。整條步道沿大圳兩岸分別規劃了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近日,由於入口處步道及生態公園正進行整修工程,致使從入口至龍門橋這一段的人行步道暫時無法通行。期待整修完畢後,大家能夠在全新設計的步道上盡情漫步。

另外,該自行車道亦允許機慢車通行,因此騎行時務必留意來往的機車。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居民明知禁止駕車,卻仍冒險通行,在這樣的環境中,務必提高警覺,確保自身安全。

▲於桃園大圳兩側設置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
▲桃園大圳自行車道。

如何前往桃園大圳步道?

對於外地旅客而言,可搭乘火車至內壢火車站的前站出站,再沿中山路步行約650公尺抵達桃園大圳步道的出入口。如果計劃租借UBIKE,請前往忠孝廣場租借;由於當初我在Google Maps上未發現該租借站,於是當天選擇從車站步行至大圳步道,再從步道盡頭的吉林路轉入文化路返回車站,整段約4至5公里。

若想節省至步道入口的步行距離,可搭乘公車前往。您可搭乘1、1A、1B(延駛榮民醫院)、168、168A、208A、301、301A、601或1803路公車,在「漁管處」站下車,步行約100公尺即可抵達。

桃園大圳步道

時間:24H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中山路1562巷(按我導航

大圳步道沿途景觀

尚未前往之前,網上評論已讓人覺得它「不怎麼樣」。不過當天僅是想好好曬曬太陽,因此便抱著這份隨性的心情前去體驗。走完數百公尺後,果然如評論所述略感失望——例如提到的「動物排泄物」問題,由於步道正設於民宅後方,不時會傳來些微異味。直至脫離住宅區,沿途風景才漸漸變得清新宜人。

此外,大圳的水流呈現出類似泥濘的色澤,難以令人產生美感。因此,我轉換視角,開始留意步道周邊茂密的樹木以及那些已拆除形成廢棄景觀的老民宅,這樣的轉變也為心情帶來了意外的愉悅。走在專屬的人行步道上,更讓人感到踏實與安心,不必與汽車、機車爭道。

雖然這段路伴隨著微妙的異味與泥濘的大圳,但卻也帶來意外的美好驚喜。行經民宅後的圍牆時,遇見一隻神態秀氣的三花貓。牠似乎感到皮膚癢,不停用身體蹭物解癢,更踏著輕盈的貓步,間或發出悠揚的喵喵聲。當我一度以為牠被困於圍牆無法下來、急需幫助時,心中漸生疑慮:「這不過是一面圍牆,牠畢竟是貓啊!」於是,我拍下牠的模樣,與牠輕聲交談片刻後便轉身離去。不久回望,竟見牠悠然自在地走上了步道。

▲自行車道上的樹開了紅花,替自己賞個小紅花。
▲在人行步道遇見的三花小貓,長得很秀氣。
▲民宅的天台。

從 Google Maps 上標示的桃園大圳步道圖示開始,沿途風景逐漸變得宜人,先前縈繞的氣味也隨之消散。途中意外發現了一座地圖上未標示的小橋,成為該行程中的驚喜之一。雖然大圳的水流依舊保留著泥濘的原色,但藍天白雲與翠綠樹影輕拂著流水,讓我每一步的前行都充滿了愉悅。偶爾仰望,只見樹冠與晴空相映成趣,讓人深感這場散步絕非虛度。

談及這段步道的美麗之處,其實並無某處可成為步道最美麗的畫面,而是由零散而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構成。例如,一座以木棚搭起的涼亭,雖然外形樸實,但在陽光灑落後,交織出斑斕的光影,瞬間讓人眼前一亮。

初春時分,以往光禿的樹枝也開始抽出嫩芽新葉,抬頭望去,那些在頭頂勾勒出的線條宛如一幅自然的藝術作品。步道上方籠罩的綠意,更令人忍不住按下快門,記錄這難得的美好。當我快行至內定橋時,竟意外發現一棵櫻花樹靜默綻放——感謝大雨未曾將它擊落,它依舊堅守著那抹春意盎然的花姿。

▲桃園大圳依然還是如初見般的原色。
▲但,喜歡上沿途所有能吸引我目光的樹木們。
▲樹冠與晴空的相映成趣。
▲由木棚架起的涼亭,靜守在桃園大圳步道旁。
▲形成的光影,讓我瞬間眼睛一亮。
▲回首來時路。
▲光禿禿的樹枝,在初春時節開始抽出嫩芽新葉。
▲走到有些熱到厭世。
▲在綠中的一抹粉,感謝這棵櫻花樹仍帶著春意來迎接我的到來。

最後一段步道是我最滿意的一段。雖然路程不長,但每一步都彷彿讓我脫離塵囂,獲得了難得的靜謐與安適。沿途吸引目光的樹木各具魅力,都散發著讓人心靈平靜的氣息。

那座仿若綠竹的拱橋橫跨於大圳之上,雖然當時並未登橋一觀全景,但自此處開始,我深信這裡正是追求內心寧靜的理想之地。對於渴望靜心之人,來到這段步道絕對不會令你失望。

遠處,一棵高聳的杉樹特別搶眼,如同穩定的定心針,散發著難以言喻的鎮靜力量。隨著步道延伸到終點,四周的環境愈發讓人感受到放鬆與無壓,或許這正是因為臨近公園所帶來的自然氛圍吧!

▲水源橋。
▲這幅畫面是不是給人安定感。
▲遠遠一望如定神針的杉樹。
▲步道旁,好像是公園般的存在,但地圖上沒有顯示。
▲就在這裡撿到尚未凋落的櫻花。
▲有陽光的櫻花,看著更美了。
▲終點-吉林公園。

走完步道後,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誤入台北街頭——那段路竟標著「吉林路」,轉彎後又來到板橋的「文化路」。不過,事實很簡單:我依然身處桃園,而不是台北或新北。

返程時,並未循著步道返回,而是選擇走在車水馬龍的大道旁。途中偶遇一處 UBIKE 租借站,讓我頓生騎車返站的念頭;但一想到車站附近沒有還車點,只得咬牙繼續步行。直到快步抵達車站時,才發現離車站最近的 UBIKE 站竟在忠孝廣場,剛剛曬著太陽,一直想騎車的我,覺得我流的汗究竟算什麼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