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巫登益美術館:藝術、古蹟與貓咪的療癒旅程

每次出門旅行,都喜歡挑些不那麼喧鬧的地方,慢慢走、慢慢看,讓自己沉浸在空間與故事裡。這次選擇淡水巫登益美術館,原本只是想看看畫,結果卻像是走進一場時光交錯的散步。從清代的閩式古厝、日治時期的瓦房,到白堊洋樓,每一棟建築都像在低聲訴說著過往的記憶,而巫登益先生的作品為這個空間增添文藝氣息,讓歷史與藝術彼此交融。

特別喜歡這種有層次的參觀方式,不只是看展,還能感受空間的節奏與氛圍。加上園區裡那隻神出鬼沒的黑貓貓,讓整趟旅程多了份童趣與互動感。不管是錄下聲音寄出明信片,還是在畫作前靜靜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都讓人覺得這趟淡水小旅行不只是打卡,而是更深一層的思考。

如果你也喜歡在某個角落,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那麼歡迎參考巫登益美術館。

淡水景點︱巫登益當代藝術園區暨巫登益美術館

從台灣最高藝術殿堂一路走到最古老的美術館,這就是「巫登益美術館」。不過在聊這座美術館之前,得先認識一下巫登益先生是誰。

巫登益,1951年出生在南投埔里小鎮,比我爸媽還年長一些,但他的創作精神一點也不老派。他專研的「當代彩畫」不只是技法上的突破,更像是一種時代的對話。他擅長在現實生活裡挖掘歷史的痕跡,再把那些故事轉化成一幅幅令人驚艷的畫作。看他的作品,常常會有種「原來這裡也可以這樣被看見」的驚喜。

巫登益美術館曾在台北地標級的101大樓裡展出,時尚又熱鬧。現在則落腳在淡水的歷史古蹟裡,空間本身就像一件藝術品。這些百年建築不只是展覽場地,更像是巫登益先生近一甲子創作歷程的容器。走進館內,不只要看畫,還得細細端詳這些老建築的細節,真希望自己有好幾雙眼睛可以用。

說到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巫登益先生的名字,常常被朋友誤聽成「Uber eats」。有次,提到這座美術館,他們總會提高音量問:「Uber eats?」我翻個大白眼,慢慢地、一字一字地回:「巫-登-益!」

▲很喜歡古蹟建築的旅人們,一定要來參觀一下淡水的巫登益美術館。

如何前往淡水巫登益美術館?

淡水巫登益美術館(新北館)就位在小白宮旁邊,周遭被淡水國中、淡江高中、真理大學環繞,整個藝術園區像是坐落在一片學術與創作的氛圍裡。走在這一帶,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彷彿連呼吸都染上了一點「書香畫意」的味道。

如果曾經造訪過小白宮或真理大學,應該對這一帶的地形不陌生。這裡的街道不是那種坡度平坦的路,而是像小山坡般的爬坡之路,很多巷弄都得爬階梯或走斜坡。巫登益美術館也不例外,藏身在這樣的地勢裡。如若不想挑戰腿力,建議直接開車前往,美術館有提供收費停車場,平日每小時 $60,假日 $80。消費滿 $500 可折抵一小時停車費,最多折抵三小時,不過門票費用不算在內,這點要留意一下。

不開車也沒關係,從捷運淡水站出發,可以搭乘公車前往,選擇非常多:593、757、836、837、857、870、872、873、880、883、F101、紅26、藍海2線都可以。在「淡水圖書館(文化大樓)」站下車後,走上陸橋,沿著馬偕街一路往上接到真理街,步行大約五分鐘就能抵達。

如果是喜歡用雙腳探索城市的人,也可以從淡水捷運站直接步行前往,大約20分鐘,距離約1.3公里。

巫登益美術館(新北館)

時間:0930-1700

電話:02-26265997

地址:251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巫登益當代藝術園區】(按我導航

門票:【線上購票(KLOOK)】

  • 全票$200/人
  • 優待票$150/人( 18 歲以下、65 歲以上、15 人以上團體)
  • 愛心票 免費(未滿 7 歲兒童)
▲園區導覽圖。

晚清燕尾古厝

在入口處買好門票,踏進巫登益美術館園區的那一刻,迎面而來的第一棟建築就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這是一座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閩式紅磚木樑古厝,屋脊的燕尾設計格外吸睛,像是訴說著過往的榮光。這種建築風格在當時可不是誰都能蓋的,據說這裡曾是台灣進士或舉人的故居,光是站在門前,就能感受到一股歷史的氣場。

古厝的格局分為上下屋,上屋是生活起居的空間,下屋則是廚房或倉庫。馬偕博士初來台灣時,也曾在這裡暫住過。後來,這裡成了文人雅士的聚會場所,只是隨著歲月流轉,古厝逐漸傾頹。幸好經過修復,如今成為巫登益美術館的文創中心,展示著各式藝術衍生商品,像是筆記本、T恤等,讓藝術不只停留在牆上,也走進日常生活。

眼尖的你,是否在紅磚牆邊發現一隻小黑貓的身影。這不是哪家鄰居的貓,而是巫登益先生筆下的角色,來自《喵の行旅 巫登益・貓系列特展》。整個園區都有牠的蹤跡,喜歡貓咪的旅人們不妨邊看展邊尋貓,就像是在玩一場躲貓貓遊戲。

這場特展還推出了《躲喵喵》的活動,只要與貓系列作品合影、或帶著自家貓咪一起拍照打卡分享,再到古厝裡的藝術商店出示分享畫面,就能獲得限量的喵館長氣球一顆,以及 $100 折價券。展期從 2025 年 5 月 20 日到 9 月 30 日,期間可以攜貓入館,但記得貓咪在展館內是不能落地的哦!

▲這座紅磚古厝真的美!
▲不曉得是什麼樹,但紅磚屋搭配老樹枝幹,就像時間被凝結了。
▲陽光透進窗戶,一幅畫作,是不是很有舊時光的味道呢?

在古厝裡,有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小角落-聲音郵局。這可不是一般的明信片販售區,而是可以錄下聲音的裝置。挑一張你喜歡的款式,拿起話筒,把那些平常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說出來,就完成一張專屬的有聲明信片了。收信的人只要掃描QRcode,就能聽見你的聲音,彷彿你就在他身邊說話。一張只要 $200,情感濃度很高的明信片。

聽館方分享,有旅人為了寄給親朋好友,竟錄了二十幾張;也有人寄給遠在美國的家人。有些話平常說不出口,但透過這樣的方式,反而更真誠、更動人。

你心裡是不是也浮現了某個人?那個很想對他說點什麼的人。來巫登益美術館走一趟,試試這個展覽限定的聲音明信片,把那些藏在心裡的話,用自己的聲音好好地送出去。這不只是寄一張卡片,更像是寄出一段情感、一份思念。

▲買了會捨不得用的-巫登益 X 國際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絹印帆布包與實木祈福牌。

白日閣

與晚清時期的燕尾古厝並肩而立的,是一排日治時期留下的中日混合風格瓦房。純白的外牆與紅磚古厝形成鮮明對比,像是用色彩在講述不同年代的故事。走在這條短短的通道上,左邊是清代的氣息,右邊則踏進了日治時代,彷彿一腳踩進時光隧道。

白色瓦房裡,一間接著一間的展間靜靜地陳列著畫作。其中最吸引目光的,是曾在 2021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的《江山帝景》,這幅作品是藝博會創辦以來尺幅最長的畫作,氣勢磅礴又細膩動人。如果也想親眼見識它的風采,記得往「白日閣」走去,它就藏在那裡。

離開一樓後,順著木質階梯往上走,會發現一隻黑貓正緊緊扒著階梯不放,像是怕人錯過牠的存在。那模樣實在太可愛了,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幾眼。二樓是小木屋閣樓,牆面刷上低飽和的藍色,像莫蘭迪色系般溫柔,搭配白色尖頂木樑與歐式吊燈,整個空間有種回到幾十年前歐洲鄉間的感覺。窗前還有一隻貓咪造型的裝置,像被毛線纏繞著掛在窗前,忍不住與它一起合照了一張。

特別喜歡小閣樓的氛圍,不只是視覺上的舒服,更像是一種靜謐的片刻,讓人願意在這裡多待一會兒。

▲白日閣室內。
▲有許多畫作展出。
▲畫作《江山帝景》。
▲是不是很可愛?
▲這間小閣樓的設計與氛圍實在是令人太喜歡了!
▲與貓貓合照一張。
▲這裡也展出不少貓咪的畫作。
▲水心居。
▲山水廳。

白堊洋樓-巫登益美術館

白堊洋樓是巫登益美術館的正館,這棟建築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並監督興建,原本是宣教士的宿舍,因為外觀潔白,也被稱作「馬偕小白宮」。它曾經是婦女義塾的校舍,也當過淡江中學男生宿舍,現在則搖身一變,成為展示巫登益藝術作品的空間,讓這棟老建築的美感重新被看見。

整棟洋樓共有兩層,一樓臨窗區擺放著沙發座位,讓參觀者可以稍作歇息。建築正中央的走廊上,掛著一幅我個人非常推薦一定要停下來細細欣賞的作品-《台灣勝覽圖》。這幅長卷從北到南描繪了台灣的知名景點,像是野柳女王頭、台北101、平溪天燈、日月潭、阿里山、台南鹽水蜂炮等,把台灣的自然風景與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畫面豐富又有節奏感,看完真的會對台灣這塊土地多一份感動。

館內的作品很多,我挑了三幅自己特別喜歡的來分享:《曙光》、《秋思》、《無畏者 道自開》,都是2024年的創作。每幅畫都有創作者想傳達的意念,雖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感受。這三幅畫裡,人物或建築都被畫得很小,反而是自然風景占了大部分的畫面,讓我腦中浮現「滄海一栗」這個詞。喜歡這種把人放進大自然裡的視角,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與渺小。

▲沙發座位休息區。
▲當天氣晴朗時,陽光從拱形窗戶灑入室內,很有慵懶感。
▲《台灣勝覽圖》放中間的走廊。
▲《台灣勝覽圖》的淡水河與關渡橋。
▲《台灣勝覽圖》的阿里山小火車,很想知道那棵樹是不是以前那棵神木?
▲《曙光》。
▲《秋思》。
▲《無畏者 道自開》。

走進洋樓,我的第一個任務不是看畫,而是繼續追尋那隻神出鬼沒的黑貓貓。牠的身影藏在窗戶前、樓梯旁、壁爐邊,甚至畫作的角落裡,每一處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說真的,我花在找貓的時間,可能比欣賞畫作還要久。每發現一次,就像解鎖一個小驚喜,讓整個參觀過程多了份樂趣,也多了點童心。

雖然這場特展只展到九月底,但它真的讓整個參觀過程變得不一樣。原本安靜文藝的館內空間,突然多了一隻俏皮的貓咪穿梭其中,整個氛圍瞬間活潑起來。這種互動方式不只吸引目光,也讓人多了份探索的樂趣。每次發現牠藏身的角落,都像是挖到一個小彩蛋,忍不住嘴角上揚。

我自己是覺得這樣的展覽設計很貼心,既保留了藝術的深度,也加入了生活的趣味。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像我一樣,走著走著就開始期待下一隻貓會出現在哪裡?

▲樓梯旁的小貓咪。
▲壁爐前的小貓咪。
▲畫作中間的小貓咪。

洋樓的二樓也有展出作品,這一區的風格走得比較科幻、魔幻,整體氛圍跟一樓的歷史感截然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天問-領航》和《天問-龍盤》這兩幅畫,畫面中有一顆巨大的紅色星球,當時我還在猜那是不是月亮,旁邊則是一顆小小的地球,比例懸殊得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巫登益先生真的很擅長用這種方式來提醒我們人類的渺小。宇宙那麼大,地球在其中就像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再把視角拉回地球,看著山海的壯闊,人類又像是微微一點。那種對比感很強烈,也讓我想到,也許我們看螞蟻的方式,就是宇宙在看我們的方式吧。

▲洋樓二樓的窗外視角。

扶搖梯

在洋樓外側,有一座名為「扶搖梯」的鋼構樓梯,看起來不高,但真的爬起來還是會讓人心跳加速。雖然爬得腳有點痠,但當你抵達露天天臺,會發現這一切都值得。眼前的淡水河與觀音山靜靜地展開,雖然有些視角被綠植遮住,但那份開闊感還是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也是站在這裡,我才突然想起之前在Threads上吵得沸沸揚揚的事件,原來就是這個地方。有對情侶為了拍照,直接踩上旁邊的紅瓦屋頂,坐在屋脊上拍照。這行為真的不妥,尤其這裡的建築都是古蹟,當時現場沒貼「禁止攀爬」的告示,他們可能以為這樣做沒問題。

但說真的,有些事情不需要標示才知道該不該做。換作日常生活,誰會沒事爬上別人家的屋頂拍照?旅行的時候,我們都想留下美好回憶,但也該多想一點:這個行為合不合適?會不會造成損害?尊重環境與文化,是旅行中最基本的禮貌。

▲扶搖梯上的露天天臺。
▲天臺上可以看見淡水河、觀音山。
▲拍照也很好看!
▲屋頂的左右兩側,各寫有不同的年份。1875年,我想指的是這棟建築的建成年。
▲2007年,是不是指的是重新修復的那一年呢?

觀海臺

觀海臺是園區裡的觀景平台之一,名字聽起來氣勢十足,實際走上去也確實能望見淡水河與觀音山。不過以我自己的感受來說,反而是在遠處看過去的視野比較開闊,一旦站上平台,眼前的景色就容易被周遭的綠植遮住,最後能清楚看到的可能只剩下關渡橋。

▲在觀海臺的景觀視野。

那天和朋友聊著聊著,突然開始研究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不住在北部的人,總是會特地跑來淡水玩?而我們這些住在北部的,卻常常覺得淡水好遠、假日人好多,光想到人擠人就打退堂鼓。

但每次真的踏出家門,展開一趟淡水小旅行後,又會忍不住感嘆:淡水其實超值得平日來走走的啊!不只風景美,有古蹟、有美食,還藏著不少風格獨具的咖啡廳。走在老街、河岸邊,空氣裡都是一種悠閒的味道,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

有時候,我們離得太近,反而忘了它的好。淡水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需要太多計畫,只要願意出發,就能收穫一段舒服的時光。

淡水其他景點:

淡水展覽| 共森・齊柏林空間展覽門票(預售 8 折)

淡水古蹟博物館全票(紅毛城、小白宮、滬毛礮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