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林口悄悄多了一個新去處,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消息一傳開,旅人們便陸續前往探訪,而我也忍不住跟著湊熱鬧。這個地方就是「國家檔案館」。聽起來像是個嚴肅的公家機關,但它的室內照片一曝光,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拍照打卡,畢竟誰不想親眼看看這座建築呢?我也是被那幾張美照燒到,立刻安排時間前往。
不過,走進去之前我心裡冒出了不少問號:這個地方到底在做什麼?除了照片吸睛,它的實際功能又是什麼?我猜,許多人跟我一樣,對「國家檔案館」的角色還不太熟悉。既然都來了,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地方吧。
林口 國家檔案館
在正式認識國家檔案館之前,先來聊聊它的根基《檔案法》。這部法律是國家檔案館成立的重要依據,為了讓國家的檔案管理與開放有法可循,早在26年前,亦即1999年就已經制定並公布了。
國家檔案館的前身是「檔案管理局」,在《檔案法》公布兩年後成立,負責收集、保存、鑑定與開放檔案。簡單來說,它是台灣專門管理國家重要歷史資料的中央機構,肩負三項核心任務:
- 守護國家記憶:挑選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公文書,妥善典藏,確保歷史資料不會因時間流逝而遺失或損毀。
- 推動民主開放:讓檔案資料能夠公開透明,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 開發多元價值:透過數位化,讓過去的文字紀錄能被重新應用,也提供給各界研究使用。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民眾到底能來這裡做些什麼呢?其實,國家檔案館不只是保存資料的地方,也是一個讓大家能夠接觸歷史的窗口。民眾可以查閱從清朝(1743年)至今的台灣歷史發展資料,像是台灣光復、民主化、震災相關的檔案等。這些資料不只對學術研究者有幫助,也能透過影像或數位內容的方式,呈現在公眾眼前。
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國家檔案館就像是國家記憶的倉庫,裡頭收藏著無數珍貴的歷史片段。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來查閱資料,不過這裡不是圖書館,檔案都是孤本,具有法律、歷史、行政上的獨特價值,不能外借,也不能隨意翻閱。館內有專門的閱覽空間,查閱時不能使用原子筆,也不能飲食,這些規定都是為了保護檔案的完整性與不可複製性。
為了更貼近大家,國家檔案館在今年 7 月搬遷至林口,並於 9 月 2 日開始試營運。雖然行政中心屬於辦公區域,不對外開放參觀,但其他空間像是常設展廳、特展區,以及提供輕食的餐飲區,民眾都可以自由參觀。整體動線規劃集中在 2 樓,想深入了解檔案故事,或想找個地方散步、喝杯咖啡,都可以來國家檔案館逛逛。
如何前往國家檔案館?
國家檔案館位在林口的檔案館路,這條路原本叫仁愛路一段,現在改名了,光聽名字就知道是為了這座館而命名的。周邊環境也挺不錯,旁邊有林口社區運動公園和李科永紀念圖書館,離林口三井Outlet也不遠,走路大約一公里左右。
如果是開車前往,館內有附設收費停車場,汽、機車皆可停相當方便。不開車的人也不用擔心,搭乘大眾運輸也很順暢,可以從捷運站轉乘公車,或是直接搭公車抵達。詳細的交通方式可以參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交通資訊頁面,規劃起來不會太困難。整體來說,不論是自駕或搭車,都算是好抵達的地點。
時間:0900-1700(日、一公休)
電話:02-89953700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檔案館路1號(按我導航)
停車收費資訊:
- 汽車、重機$30/H,上限$100。
- 機車$20/次。
國家檔案館戶外園區
館外設有一條無障礙步道,一路延伸到二樓入口,走起來平穩舒適。一樓外則規劃了園區步道,沿途綠意盎然,像是林口的一座微型森林,讓人一踏進就感受到自然的包圍。其中最吸引目光的是無障礙步道上的藝術裝置《以霧為景》。這件作品與館內二樓通往三樓樓梯間的《以史為鏡》相互呼應,共同呈現「歷史、記憶與環境」的交織感,是新銳藝術家許宗傑的創作。
《以霧為景》這件作品,正是以林口在春冬雨季常見的霧景為靈感而創作。林口的春冬季節,常有雨霧籠罩整片街區,那種朦朧的氛圍,成了這座城市的獨特印象。藝術家許宗傑以金屬構件打造出層層交錯的網狀結構,遠遠看去像是一顆立在尖角上的六面骰子。
走進裝置之中,透過那層層網狀望向外頭,視線被柔化,景色變得有些夢幻。這不只是藝術品,更像是林口日常天氣的縮影,把自然現象轉化成一種可感知的空間體驗。那天和朋友在這裡拍照拍得超開心,鏡頭幾乎沒停過。雖然停留的時間不長,短到連步道都沒機會走上一圈,但我們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捕捉到最美的畫面。每一張照片都像是替這趟短暫的造訪留下了最好的註解。
國家檔案館 2 樓
一走進二樓大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正中央的服務櫃檯,簡潔明亮。右手邊是輕食餐飲品牌「Walk in」,很適合逛展前吃食或逛展後小歇一下。左手邊則是通往三樓的階梯,階梯間設有公共藝術《以史為鏡》,猶如鏡面般的作品,在緩緩旋轉時,映照出窗外的光亮,閃閃發亮,很是吸引人注目。而櫃檯後方則是展覽區,分為特設展與常設展廳,動線安排得很順,讓人可以自然地從入口一路逛到展覽空間。
輕食餐飲-Walk in
一直很喜歡展覽空間裡有輕食餐飲的安排,逛展前可以先填飽肚子,逛完後也能坐下來喝杯咖啡,慢慢消化剛剛的感受。國家檔案館也有這樣的設計,館內引進了「Walk in」咖啡廳,這個品牌在林口其實還有另一家店,距離檔案館只有約 400 公尺,算是鄰居了。
檔案館裡的 Walk in 提供咖啡和甜點,簡餐也有,不過和另一家店相比,這裡的簡餐選項比較不一樣,價格也更親民一些。
我們當天一抵達檔案館,拍了幾張外觀照,朋友就忍不住喊:「肚子餓!」於是就先衝去 Walk in 吃飯。這家店是自由入座的形式,每人有低消 $140。桌上放有 QRCode,可以掃來看菜單,但不能直接點餐,還是得走到櫃檯去點。
如果是在簡餐供應時間(11:00-14:00),可以直接向「打飯人員」點餐,拿到餐後再往櫃檯方向移動。飲品和甜點則是到櫃檯點選並結帳,飲料需要現做,結帳時會拿到一張叫號單,等叫到號再去取。吃完後記得把餐盤送到回收區,這也代表店家不收服務費,是自助式的用餐方式。
簡餐的部分,一份大約 $130,內容是兩樣配菜、一份主食加白飯。乍看之下有點清淡,吃起來味道也偏中規中矩,不至於難以下嚥,但也沒有特別驚喜。份量方面我覺得偏少,以我自己的食量來說,大概只有五、六分飽,女生吃完可能還會想來點甜點。不過他們家的美式咖啡我倒是挺喜歡的,有咖啡香氣但不會苦澀,也不會酸口,喝起來順順的,很適合搭配展覽後的悠閒時光。


▲簡餐,友人點了雞翅,我點了五花肉片。
特展廳
走進「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最先看到的是醒目的主題文字,那一瞬間讓我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前陣子才去過,所以對展出的內容還算熟悉。不過這裡的重點放在戒嚴時期的日常、解嚴的實現,以及民主制度逐步建立的歷程。展區裡模擬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像是電影院、課堂、唱片行等,讓人能感受那段日子裡的壓抑與不易。
我是在解嚴後的年代長大的,對校園裡的各種規定印象特別深刻。髮禁、制服、襪子、鞋子,每一項都有明確的標準。還記得國中的時候,女生的頭髮長度規定在耳下一公分,男生一律平頭,連襪子都不能隨便穿,只能穿膝下襪,而且襪子上還有一條綠、一條紅的粗線。對當時正值青春期的我們來說,心裡真的這超醜、很抗拒!
升上高職後,以為終於可以擺脫髮禁,結果念的是國立學校,規定還是照樣來,只是稍微寬鬆一點,頭髮最長可以到制服衣領下緣。一直到大學,才真正感受到穿著打扮的自由。
如果對戒嚴時期的限制、解嚴後的轉變,以及台灣民主化的歷程感到好奇,這個特展真的值得一看。展區裡還設有一個互動裝置,個人覺得挺有意思的。民眾可以模擬參與總統選舉,先選一個喜歡的競選海報版型,擺好姿勢拍照,再挑選或自己寫一句競選標語,最後就能完成一張屬於自己的競選海報。掃描現場的 QRCode 就能下載檔案,整個過程有趣又充滿參與感。
檔案 Fun 體驗
「檔案 fun 體驗」這個展區,是在介紹國家檔案的誕生過程。從一開始的頒訂計畫、清查、檢視、製作、審選,到後續的移轉、點交、交接用印,每一個步驟都清楚呈現,讓人一目了然。
現場透過文字說明、圖片輔助與物品,把整個流程介紹得很直白,不會讓人覺得太艱澀。就算對檔案管理一點概念都沒有,也能慢慢看懂這些資料是怎麼從日常行政中被挑選出來,最後成為具有保存價值的國家檔案。這區也像是把平常看不到的幕後工作攤開來給大家看。
常設展廳
國家檔案館的常設展主題是「島讀:我們的故事」,展覽以「國家檔案」為主軸,帶領大家從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路看見台灣的歷史演變。整體分成五個重要時期,從戰後接收、內戰衝擊、美援扶植、工業建設,到民主化與國際定位,勾勒出台灣社會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多元樣貌。
在政權轉移的初期,台灣面臨物資匱乏與惡性通膨,官員貪腐、國共戰爭等問題接連發生。那時的「台幣」因為通膨失控而被強制兌換及回收,以現在的「新台幣」進行全面取代。
如果看過台灣歷史展覽,對「美援」這個詞應該不陌生。我第一次聽到時還以為是「美元」,後來才知道是美國在韓戰爆發後,意識到台灣的戰略位置,於是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推動「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這段期間,美式文化也開始進入台灣,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到了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友邦接連斷交,國際處境變得艱難,但國內卻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提升了人力素質,而十大建設則奠定了現代化的基礎。
進入解嚴前後,社會運動越來越頻繁,街頭充滿了爭取權益的聲音。那時台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民間資金充沛,股市和房市飆漲,出現了「台灣錢淹腳目」的景象。
現在的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有著全球領先的地位,也展現出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性。除了交通建設越來越完善,社會也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等挑戰,同時關注多元族群、性別平等、新住民權益等議題,持續調整社會安全與福利政策。面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台灣也積極推動綠色能源,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
時光迴廊
「時光迴廊」是《島讀:我們的故事》展覽中的一段動線,以時間的流動為主題,透過火車前行的動畫,把不同年代的記憶與歷史轉化成窗外風景,讓人像是搭上了一班穿越時空的列車。整條廊道設計得很有氛圍,走進去的瞬間就像被拉進歷史的片段裡。
有趣的是,這裡其實是我參觀的最後一站,拍完照才發現自己是從終點開始逛的,整個展覽路線走得剛好相反:)。不過這完全不影響理解內容,反而像是先看了結尾,再回頭補上前面的鋪陳,也別有一番感受。
公共藝術《以史為鏡》
《以史為鏡》這件作品,一眼看見就足以令人停佇。古語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它的靈感來源。整件作品由一千七百面鏡面單元組成,象徵著國家檔案館所典藏的歷史檔案,拼接出一面巨大的銅鏡,像是記憶的容器,也像是一面提醒我們思考的牆。
站在鏡前,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那一刻像是把自己放進歷史的脈絡裡。轉身閱讀檔案時,又像是回望過去的痕跡。這樣的互動設計,不只是讓人看見歷史,更是讓人感受到歷史與現在的連結。我很喜歡這種靜靜地對話方式,沒有太多語言,卻能讓人在心裡慢慢蘊釀出對未來的思索。這不只是藝術品,更像是一種提醒:我們的現在,是由無數過去堆疊而成。


▲堆疊到成為一大片銅鏡。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台灣歷史展覽,那麼國家檔案館真的可以待上好一陣子,慢慢看、慢慢感受。不過因為才剛開始試營運,人潮還挺多的,想要有比較舒適的觀展體驗,建議挑個平日來會比較輕鬆。
而且這裡也很適合當作林口的雨天備案景點。下雨天不想在戶外淋濕,又不想窩在家裡的話,來這裡走走看看展覽、喝杯咖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整體空間寬敞又有設計感,就算只是來散步,也挺療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