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喜歡日本旅遊的旅人,都是為了那份寧靜而來。隨著疫情過去,觀光逐漸復甦,一線城市熱鬧起來,人潮洶湧,而我卻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探索,迷戀那些少了車流與喧囂的街道,就算買不到東西也無所謂,光是漫步其中,欣賞住宅風格與街巷景觀,便足以構成一幅讓人駐足的風景。
這次的旅程,來到山陰地區的島根縣松江市。這座靜靜佇立的中小型城市,擁有值得探索的角落,除了國寶級的松江城,連周邊景點也散發著獨特韻味。沿著塩見繩手漫步,街道一旁綿延的長屋門和圍牆,勾勒出典型的城下町風貌,昔日這裡曾是江戶時代中級武士宅邸林立之地,如今則是旅人流連的歷史街區。空氣裡瀰漫著古老氣息,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端詳。
經過武家屋敷時,思考幾乎沒有停頓,二話不說地買票進場。既然來了,那便走進這座宅邸,讓自己貼近武士的日常,感受歲月在木造屋宇間沉積的痕跡,翻閱歷史遺留下的故事。
武家屋敷(武士宅邸)
不懂日文,走在街上全憑漢字猜測,很想讀懂時,才會使用手機上的翻譯APP。所以,第一次瞥見「武家屋敷」,還以為是哪位知名的武士曾居住於此,直到真正開始為這趟旅程落筆,才忽然頓悟「原來是武士宅邸」。
這次參觀的武家屋敷,是塩見繩手區內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宅邸,由主屋、長屋門與圍牆構築而成。過去,這裡是松江藩中級武士因職務調動而輪番居住的場所,現已被正式指定為松江市的文化財產。
翻閱相關記載,沒能確切找到它的建造時期,只知道在江戶時代中期的1733年曾遭遇大火,幾乎化為灰燼,後來又重新修建。此後,宅邸歷經多次擴建與整修,直到2016年展開保護與修復計劃,透過精細的拆卸與文獻考證,使建築得以恢復至明治時代的原貌,讓今日的旅人得以窺見昔日武士生活的痕跡。
整座主屋面積約67坪,建築格局清晰劃分,從接待賓客的門廳到鋪著榻榻米的房間,再延伸至後方的私人生活空間。這樣的設計展現出武士家庭對公共領域與私人區域的嚴謹界線,也讓人更直觀地感受武士生活的秩序與講究。
武家屋敷 交通、門票、營業資訊
武家屋敷靜靜座落於松江城北側護城河的塩見繩手區域,從松江城出發,約350公尺的距離,輕輕慢步便能抵達。如果從松江車站前來,只需至公車站7號月台搭乘LAKE LINE觀光巴士,在「塩見繩手」或「小泉八雲記念館前」站下車,再步行一小段,就能與武士宅邸不期而遇。
🚍 LAKE LINE觀光巴士
- 單次車費:¥210(大人)、¥110(小孩)
- 購票方式:若安排松江城周邊一日遊,可至JR松江車站的紀念品店(Rakuichi Chamine Matsue)或松江宍道湖溫泉站購買LAKE LINE一日券紙本車票。
- 電子票券:目前,身在日本的旅人可以透過手機的APP「tabiwa by WESTER」購買電子車票,省去現場購票的步驟。
若打算在松江市多停留幾日,可以考慮購買兩日券(二日乗車券),於連續兩天內不限次數搭乘市內所有公車路線及LAKE LINE觀光巴士。
tabiwa by WESTER←網頁版
個人使用「鳥取.松江區域周遊券 JR PASS(3 Days)」,可免費搭乘 LAKE LINE 觀光巴士。
💡 注意事項
- 兩日券僅限電子車票,不販售紙本車票。
- 購買前,請確認身處日本,才能使用「tabiwa by WESTER」於手機下載購票。
- 這兩種票券皆無法在公車或觀光巴士上直接購買,需事先準備好車票,以免錯失搭乘機會。
時間:09000-1800(4月-9月)-1700(10月-3月)
電話:0852-22-2243
地址:島根県松江市北堀町塩見縄手305(按我導航)
門票:¥400/成人(含高中生以上)、¥200/中、小學生(線上購票)
三館通票(松江城天守閣、武家屋敷、小泉八雲記念館)¥1,440/成人(線上購票)
武家屋敷 主屋室內與假山造景
說來有趣,買票入場後,理所當然地開始拍建築,捕捉宅邸的細節與氛圍。等到真正要踏入室內時,腳步竟然不由自主地朝向「玄関の間」(入口大廳),果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當成客人了。
武士宅邸通常設有兩個玄關,一個是招待外客的「玄関の間」,另一個則是主人家私用的內玄關,清楚劃分公領域與私空間,展現武士家族的生活秩序。真正的參觀入口,是那座內玄關,連接著廚房、臥室與日常生活空間,是武士家族的日常所在。另外,參觀的旅人們要記得進入室內是需要脫鞋的哦!
座敷,即會客廳,與玄関の間相連,是武士宅邸內用以接待賓客的房間。整體設計帶有書房式風格,以直紋木材為樑,並運用「九曜紋」作為釘帽裝飾,細節之處展現武士家宅的典雅與講究。
房內擺放著一座人物雕像,彷彿屋主仍靜靜坐在榻榻米上迎接來訪的客人。雕像前方放置著茶杯,而手勢則擺出「請坐」、「請喝茶」的動作,使整個空間宛如凝結在一場未完成的會晤之中,時間好像還停留在武士待客的那一刻。座敷的空間寬敞,可容納10張榻榻米,而人物雕像之後則為床的區域,其中設有床框、床柱、長押、天袋等。
- 「長押」:門根上的裝飾性橫木,通常用來擺放照片、畫作或其他收藏品。
- 「天袋」:櫃子上方的廚櫃或壁櫥,供收納使用。
步入這間座敷,不僅僅是參觀,更像是在歷史中靜靜駐足,讓人不禁想像過往的對話與茶席,彷彿武士仍舊坐在這裡迎接旅人。
座敷(會客廳)隔壁的房間是家族部屋,作為日常生活空間,可以視作現代的客廳,承載著家族的日常交流與歲月痕跡。這個空間佔6張榻榻米,是在明治時期擴建而成。
房內擺放著一個簞笥(竹箱),擁有許多抽屜,每個抽屜都飾以精緻的配件,紋理深沉,像是歲月慢慢沉澱出來的古雅韻味。仔細端詳,那些色澤的累積,讓人不禁想像每個抽屜裡是否藏著過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信件、飾物,抑或是一段難忘的舊回憶。這簞笥,簡直美得不像話,讓人忍不住想擁有一個,彷彿只要打開其中的抽屜,就能觸碰某段被時光溫柔封存的故事。
房間的一角擺放著小舊木櫃,裡面收納著一疊疊花札(花合紙牌)。這種紙牌遊戲誕生於江戶時代前期,以當時人們對花鳥風月的想像為基礎,每一套花札宛如一本草花圖鑑,包含百種、四百張圖案,細膩而優雅。當時,它深受上流階級女性的喜愛,成為消磨時間的精緻消遣,在指尖翻閱著四季流轉的畫面,彷彿能拾起過往的風雅。
另一邊,擺放著一個形似陀螺的傳統玩具,表面傷痕累累,沉積著歲月的痕跡。它粗糙的邊緣,幾乎能想像它曾被多少雙孩童的手握住,在地板上旋轉、翻飛,留下童年的笑聲與競技的快意。看著這件物品,不禁讓人好奇,究竟它已在這裡安靜度過多少年?
與端正正式的座敷相比,主人的起居間多了幾分柔和與趣味,細節處的設計讓空間氛圍更加輕盈。樑柱刻意採用圓角橫樑,拋開鋒利的線條,使視覺多了一層溫潤感。而釘帽裝飾則別具巧思,以鳥類圖案(如麻雀)點綴其上,為整個空間添上一抹自然意趣。
除了會客的座敷與起居間,室內還有茶室與廚房,藏著武士家族的日常氣息。
茶道,向來是武家武士的一大嗜好,尤其是第七代藩主不昧公,身為大名的他,更是愛茶之人,甚至將品茶之道普及至一般民眾,使得茶文化深深扎根於松江人的生活。至今,對現代松江市民而言,茗茶品茶已是日常不可或缺的樂趣,也因此讓松江成為「茶文化之都」,和菓子的消費者更是名列全國前茅,甜點與茶香交織成松江特有的風雅。
走進廚房,依舊能嗅到生活的痕跡,尤其是一處專門儲藏「味噌」的食糧貯藏庫,證明日本人對味噌的執著幾乎刻進文化血脈,無論是哪個年代、哪個區域,都對這項食材深深著迷,幾乎是國民生活的必備糧。
至於廚房本身,設計太過人工化,少了江戶時代的氛圍,因此沒留下太多照片,就留給旅人們自行探索吧!或許親眼見到,才能在其中尋找一絲被時光藏匿的小細節。
參觀完武家屋敷的室內格局後,再次回到剛剛的原點-內玄關。這次不急著離開,而是沿著宅邸繞行一圈,不只走入庭園,更從外部觀賞屋內的風景。
武家屋敷的假山式庭園結構簡潔,不加過多裝飾,純粹地流露出古樸而堅韌的意境。草木隨季節變換,靜靜點綴著這座宅邸。明治時代以後,此宅邸由瀧川家族居住,至今仍矗立著《史記會注考證》的作者-瀧川龜太郎的紀念碑,讓這座武士宅邸不僅僅承載著江戶時期的風貌,更添上一筆深厚的文化底蘊。
繞了一圈之後,最讓人駐足的,莫過於水屋。記得在台灣的日式房宅中,也曾見過這樣的設計,戶外有一口水井,打上的水會倒入廚房的儲水空間,而這個空間內外皆可取用,方便日常所需。而武家屋敷的廚房同樣採用這樣的構造,儲水的設計讓人感受到過去生活的智慧。
漫步庭園,意外發現有條小徑可以再往上走,沿著路緩緩前行,在島根縣立松江北高等學校的一牆之隔,靜立著一座小巧建築——鼕展示庫。
在出雲地區,人們稱太鼓為「鼕」,而松江的鼕行列更是一項獨特的祭典。鼓面朝上,巨大的鼕鼓(直徑約1.2至1.8公尺)被安放在壯觀的山車上,這座山車稱為「鼕宮」或「鼕台」,由眾多人共同敲擊鼕鼓,伴隨鼓聲與吶喊,拉動著山車於市區遊行,場面浩大,氣勢磅礡。
這場祭典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正月儀式——「左義長」(Sagichō),自古流傳,逐漸演變為出雲地方的「歲德神祭」。人們供奉歲德神,敲擊鼕鼓,以此感謝生命與生計,並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如今的鼕行列,則始於大正4年(1915年),當時為慶祝大正天皇即位,各町內製作了帶有屋頂的鼕宮,並於11月15日進行盛大的遊行,當年共有38個町內、55台鼕宮參與,由此奠定了現今祭典的基礎。
沿著長屋門走去,可以看到一排整齊的房舍,每間約4張榻榻米大小,這裡是武家僕人的居所,被稱為中間部屋(中級房)。房間不大,但機能性十足,一推開窗,視野直達外面的道路,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為了通風採光,更帶有防禦作用,可在必要時從室內直接對外攻擊來犯之敵,使宅邸既是居所,也隱藏著武家的戰略考量。
在售票處對面,能看到一座馬廄,這是過去用來飼養戰馬的場所。不過,看著這空間,心裡忍不住產生疑問「這麼狹小的地方,高大的馬匹真能舒適地住進去嗎?」
塩見繩手通
武士宅邸前方,延伸出一條筆直的街道-塩見繩手,這條充滿歷史氛圍的城下町街道,承載著松江城的開府脈絡。1607年至1611年,松江城的開府之祖-堀尾吉晴公,在興建城池時,挖掘龜田山與北側赤山,打造內護城河,並規劃出與護城河平行的道路,形成今日的武士宅邸群與街區。
街道之名「塩見繩手」,源自武士塩見小兵衛,他曾居住於此,並憑藉卓越的功績獲得非凡晉升,為表彰他的貢獻,這條街道便以他的姓氏命名。「繩手」一詞,更是形象地描述了這條道路筆直延展的姿態,如同一條繩索般連貫城下。
除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塩見繩手在1973年正式被指定為松江市傳統美觀保存地區,並榮登日本之道100選,至今仍靜靜佇立在松江城旁,讓歷史與風景交錯成一道悠長的街巷記憶。
這座黑色的信箱,就是書狀集箱,其實就是台灣所稱的郵筒,肩負著收集信件的使命,守護旅人筆觸間流淌的思念。
這款郵筒自1871年建立,是日本郵局成立時便開始使用的款式,當松江的塩見繩手被指定為傳統美觀保存地區,特意保留下它,使街道的風貌不僅延續江戶時期的韻味,也悄悄藏入了近代歷史的細節。
與其他郵筒無異,它依舊承載著信件的重量,依舊可以使用,依舊等待著旅人投入一封思念,讓紙張與墨跡隨著時間慢慢漂流。來到這裡,不妨寄張明信片給朋友吧,讓城下町的古典氣息,隨著郵戳與筆跡,一同抵達遠方的某個角落。
《延伸閱讀:按圖即可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