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來宜蘭遊玩的人,好像都避不開「蘭陽博物館」這個景點,毋庸置疑地其外周邊是非常好拍照的,更是熱門的打卡景點之一。距離上一次來此地,大約已間隔了九年多有了,一度還認為自己沒來過,踏入博物館裡後,看著那些人像,回憶立馬歸位,只是當初是無人導覽的狀態之下,若對蘭陽平原這片土地沒有興趣的人,自己逛博物館就會無趣很多,不過,在有人導覽的情況,就能被動地聽著,旅遊嘛!聽聽別人的故事,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內容目錄
︱烏石礁環湖步道
站在蘭陽博物館前,看著一片湖,在以前可不是湖而是舊烏石港,而現今的烏石漁港及港墘路則是填海造地而來。烏石礁環湖步道就是將繞著博物館前的湖走一圈,看看舊時烏石港,發揮想像力地想像從前,湖本人的名字是「港口埤圳」,另外,要記得防蚊哦!這段步道蚊子還頗兇狠的,不曉得是不是雨後的關係。
︱︱大順三號
這艘為南方澳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漁船-「大順3號」,於1972年建造,在近海及沿岸海域進行延繩釣、一支釣、鏢旗魚、焚寄網等捕漁作業。大順3號約38歲時光榮退役,解除船籍以後,在蘭陽博物館前,以新的身份再次展示給世人。
︱︱舊烏石港
昔日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是的就是舊烏石港,在當時可是蘭陽地區的第一大商港,也因港口淤塞成了一面湖水,為了使風華再現,在1991年時於現今的烏石港打造新港口。
▲舊烏石港之所以稱為烏石港,是因照片上的突起的小島,它可是塊火山岩石,呈現的顏色是黑色,故取「烏石」。
▲烏石的顏色大概就長這樣。
環湖步道有個優點,就是能以各個角度欣賞蘭陽博物館,有些更是能倒映出博物館建築的模樣。
︱︱烏石港遺址
▲這裡要介紹的是不是烏石港遺址,而是碑上的文字是由蘭陽第一筆的第三代書法家-康懷所寫的,真心羨慕書法寫得很漂亮的人,我寫書法就是蟲子在爬的概念吧!
︱蘭陽博物館票價
蘭陽博物館的門票有分常設展價、特展票價、兒童考古探索廳票價及全部全館的票價,又分成全票、團體票、學生票等多種,而平常來此的散客(像我),就是直接購買常設展票價$100,此區宜蘭縣民是免費的。欲知蘭陽博物館門票價格請至本館購票資訊。
另外,館內有提供專人定時導覽,於週一~週五的14:00,週六、週日為10:00及14:00,請在每場次開始前半小時至一樓服務台登記,每人需收取20元的機台費;若想自己逛逛也可以以身份證向一樓服務台租借語音導覽機(中文$50、英日文$100)。
︱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是一棟四層樓建築,每一樓都各自有自己的主題,4樓為「山層」、3樓為「平原層」、2樓為「海層」、1樓為大廳及「時光廊」,建議來此館的遊客們,進館以後,可以直奔4樓,再一層層的往下逛會比較符合博物館常設展的設計邏輯。
▲搭乘手扶電梯後,就能望見龜山島了。
︱︱山層
山層講的是佔據70%宜蘭縣面積的山,山裡所擁有的自然生態與生物,當然也展示了在過去日治時期以什麼樣的器具及工具來砍伐檜木與樟木的敘述流程,都在此樓一一呈現。
歷史再怎麼爛的人,都會對日本人砍掉台灣大量檜木的過去有所記憶,當導覽老師講砍伐檜木運送至日本時,立馬就說出口「要砍不會砍自己家的哦!」欸!老師就說『對!但是他們想把這邊都砍完再砍自己家的。』好吧!典型的〝別恁兜ㄟ囝仔死抹了〞。
以一個模型就模擬砍伐樟木後一連串的行為,在山上建立〝腦寮〞,工人將樟木砍伐後,再將其刨成碎片,再經過燒水蒸煮後等動作後而形成樟腦,此時再透過人工運送的方式送下山,值得注意的是肩膀擔著擔子的工人前,還有一位拿著槍的人,這是當時為了保護運送工人不被當地原住民攻擊而有的護送行為。
︱︱平原層
古代時,從台北到宜蘭要怎麼走呢?那就是走近幾年還蠻夯的〝淡蘭古道〞,其道為漢人進入宜蘭時最早的路線,最原先為凱達格蘭人的狩獵路徑,漢人入墾宜蘭之後,此道就成為了主要交通動線。那麼,從宜蘭到花蓮呢?那就是走〝蘇花古道〞囉!
人離不開水,所以從以前人就為逐水而居,在蘭陽平原上,河川也形塑了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平原層展示了曾影響蘭陽平原的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以及在農業社會時生活與水的聯繫,居住於此的居民從適應環境中,所生存解決的方法,從此層可以找到他們與自然環境共處的態度。
▲以善獵聞名的泰雅族人,藤編也是泰雅男人的事。
▲仿造周振東武舉人宅的銃櫃,也就是為了防範敵人入侵時,可以從此洞架槍並開槍射擊。
▲鴨母船割稻。
以前,鴨母船是宜蘭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工具。過去宜蘭的河川經常氾濫,每當淹水時,鴨母船就變成了補給品的運送工具。而鴨母船在早期是為了割稻使用,在塭底的農田由於地勢低漥,稻田裡的水雖然抽掉了,但還是過於泥濘,甚至水位還到了足裸,所以為了方便稻穀收割,便利用鴨母船,船上載著腳踩的人力脫穀機,船上三個人,兩人負責踩著打穀機,另一人則負責拿稻穗脫穀。
一個很有趣的農民器具:龜甲笠,用於防雨及防曬,過去農夫必須彎著腰插秧,太陽太大或是下雨了,就可以穿著龜甲笠了,聽說防曬效果還蠻棒的,只不過在如今已算是古董級別了。
▲竹圍家園。
竹子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是一種容易取得且實用的植物,不但生長速度快,種在住家周圍看起來雅致,還能遮擋風,竹子種得極密時,還有防衛隱密的功能。
農業時代,養鴨人家在人力及物力有限的情況之下,會使用一種叫「逃冬」的放養法,鴨農會將鴨子放牧在割完稻的稻田中,讓鴨子們吃殘餘的稻穗、小蟲等,而鴨子的排泄物剛好能當作農田的水肥,等到鴨子長大了就可以拿去市場上賣,有時候鴨子太多、賣不出去,又不想讓牠們變老鴨,就用煙燻的方式讓鴨肉能長期保存,而就成為了宜蘭名產「鴨賞」啦!
在農業社會時,真的有人逃冬是採全台巡迴的方式,巡完鴨子也大了,可以賣了:)。
▲你好!我是被放養的鴨鴨。
︱︱海層
▲竹筏,以多根竹子綑綁一起,由大船載至大海中放下捕魚,但竹筏在大海中是非常危險的,一個浪過來可能就覆沒了。
海層,從河流走向海洋,宜蘭的外海有從赤道北上的黑潮,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讓漁業蓬勃發展,在此層能看見漁港的各行各業,以及海岸生態及保育等,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又是怎麼樣捕漁維生呢?
第二次前來蘭博,這艘南風壹號還是非常吸睛。南風壹號,來自南方澳漁港,建於1980年代左右,是一艘鏢漁船。鏢魚是利用旗魚在風浪洶湧時有浮游水面的特性,此時就可以以鏢槍捕魚;通常船上會有5人分工合作,2人站於船頭,持鏢的是正鏢魚手,負責鏢魚,另一人為副鏢魚手,幫忙找魚,必要時接手鏢魚,也負責打pass給操作船隻的船長,讓船航向有魚的地方。而此種鏢魚法已很少見了,有失傳的可能性。
▲正、副鏢手。
▲正鏢魚手。
蘭陽博物館是一座內外兼具的博物館,裡面展示的東西蠻多的,若要一一了解實在需要花費一些時間,而博物館本身的建築也足夠吸引人,以山為形的模樣,反射的玻璃鏡面,讓蘭博一度成為熱門的打卡景點,若來宜蘭頭城遊玩,可別忘了來蘭博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宜蘭的山、平原與海洋。
︱︱湖畔木棧道
▲瑪俐艾思。於蘭博外是一木棧道,有許多人聚集於此拍照。
▲這個三角形的木棧道,也是熱門的拍照點。
︱蘭陽博物館資訊與交通
蘭陽博物館
時間:0900-1700(1630停止售票,週三公休)
電話:03-9779700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按此規劃路線
大眾運輸
火車☛ 搭乘台鐵自強號、區間車至〝頭城站〞下車,往烏石港方向行走約1.6公里,或至火車站附近公車站轉搭公車131、1766、紅1(週末行駛)至〝蘭陽博物館站〞或〝烏石港站〞下車,即可抵達。
公車☛搭乘國道五號首都或葛瑪蘭客運至礁溪轉運站,轉乘公車131、1766、綠19及紅1(週末行駛)至〝蘭陽博物館站〞或〝烏石港站〞下車,即可抵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