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觀光圈推出九大區域旅遊品牌,包含跳浪洄瀾風,秀姑巒大河戀,雙濱生活趣、成功人.事、東河大風吹、富岡港港好、悠遊南迴、綠島天堂島嶼,與在今年新加入的蘭嶼區。這次來到位於「悠遊南迴」的建和部落,跟著族人透過走讀、飲食及工藝製作,深度認識卑南族建和部落。
遊玩原住民部落不是非要繞幾段山路才能抵達世外桃源,卑南族建和部落就離射馬干山不遠,鄰近台東市,雖然並非是人間仙境,卻是個很平易近人的聚落,鄉下長大的小孩來訪此處會很有熟悉感。
內容目錄
台東木雕藝術村: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位於台東市的建和社區,原名「射馬干部落」,是卑南族傳統八大社部落之一,居民多為卑南族人並保留傳統的卑南族文化。部落的頭目是位著名雕刻藝術家「哈古」,於20多年前組織了木雕工藝班,將當時的社區總體營造定位為「漂流木木雕藝術村」,而我們的旅程就從社區內各個木雕藝術開始。
透過不同的木雕認識卑南族的文化起源與神話故事,讓從小透過課本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我感到新鮮與不可思議,新鮮的是流傳至今的神話,不可思議的是卑南族的教育方式,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導覽,對於卑南族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由「建和鹿寮」團隊導覽射馬干部落,團隊多為返鄉或在地的部落青年,其名稱源於此處原先為養鹿、養牛之地,閒置多年後才由團隊租借接手,打造出部落產業、工藝進駐的空間;除了部落導覽以外,我們將也在這個空間內享用佳餚及手作體驗。
射馬干部落導覽
少了陽光加持的當日,台東許多地方呈現灰撲撲的一片,但步入部落後,街景絲毫不受天氣影響,色彩斑斕來自街道上的木雕藝術作品、轉角的花草,讓人來到此處會不由自主的想換上快樂的笑容,雖然有些作品因時間、天氣、意外等因素而受損,卻不減它們能為人們帶來好心情。
絢麗多彩的木雕及陶板畫都有其代表的故事與含義,在觀賞的同時,透過導覽人員以詼諧風趣的話語,卑南族的文化、傳說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街道上有無數的作品,除了象徵性的人物之外,就屬三角形、菱形紋等花紋圖騰為最多,繪上的色彩鮮艷又和諧,讓人好佩服他們的藝術天份。
▲家家戶戶的圍牆上都有木雕裝飾。
漂流木製作的木雕藝術
木雕人像作品以卑南族的文化或傳說主角為主題,擺放的位置會在社區縱橫交織的街角,有些人像的表情更會以住戶家長的臉來雕刻,聽起來就覺得很有趣。
花環於卑南族人而言是傳統衣飾的一部分,在成年禮或重要慶典場合時皆會佩戴且不分男女,而男生佩戴花環是一種身分的象徵及榮耀。傳統的花環製作以新鮮花材為主,根據花材取得的便利性加上婦女們的巧思而有不同的變化。
卑南族於其他族群不同的是擁有「青年會所」的制度,青少年到某歲數時,必須進入青年會所統一管理,看似與國內當兵入伍的制度相像,其中一木雕就是在刻畫青年光裸著上身拿著刺竹製作的水桶,導覽人員解說:「以這樣的形式取水在很久以前青年是需要歷經三年的時間,而且不分四季皆是裸著上身,而現在為了讓部落青少年體會當時的文化教育會以其方式實施三天,有可能因為太辛苦了,所以大家都不來了(笑)。」
其它的木雕作品有神話中的《長尾頭目》、《被媽媽遺棄的孩子》等,每個故事乍聽下都不符合現代的邏輯,卻蘊含著意義引人深思,透過每個人的解讀下,悟出的人生道理可能也因此大有不同。屬於卑南族的故事還有很多,就等著旅人們親自聆聽。
▲制度青年會所的考驗;長尾頭目。
青年會所制度
早年的卑南族人口較少,加上周遭部落的虎視耽耽,為了不受外界威脅及有能力保護家園,所以卑南族射馬干部落的男生至懂事後(約10歲)就可進到會所訓練,在這階級的男生須得通過「猴祭」才得以「正式」進入青年會所的編制內,大約15歲左右會進入下一個階級,部落俗稱「苦刑期」。在此磨練3年的體能與精神意志後,還必須通過青年會所的考核,才能於年祭中受族人的祝福進階為「青年」,進階過程也稱為成年禮,倘若表現不好可是會被留級的!
「猴祭」是卑南族少年的軍事訓練之一。小時候的卑南族男生,在同一梯次訓練的夥伴,部落會抓一隻猴子來陪伴,直到進入青年會所前,男孩們必須狠下心來親自殺死猴子,以行為來誓死效忠部落,保證就算關係再親密的親朋好友或敵人,一但使部落受到威脅一樣可以將其一一除之。現今的保育意識抬頭,猴祭已不再殺死「真」猴子,而是利用以植物編織而成的草猴代替,透過替代的方式保留傳統的卑南族文化,以其告訴後代前人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訓練的用意都是想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有勇氣及果敢的人,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被稱為「斯巴達教育」。
▲與學校租借成辦公室的空間,同樣很有繽紛感,每次看見那隻鹿及其配色都像是在過聖誕節。
秋千之源
鞦韆在我們眼裡是一項遊樂設施,但對於卑南族及射馬干部落來說不僅僅是娛樂,還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儀式,體現出對祖靈的敬仰、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豐收的祈求。
射馬干部落的鞦韆是由竹子及藤條編織而成,高度約有三層樓高。祭典由部落的巫師主持並進行一段祈福儀式,接著族人們可輪流坐上鞦韆,由兩位男性族人負責拉繩擺盪,其他的族人會在鞦韆底下圍舞、歡唱,以此表達對祖靈的感謝,另外,鞦韆的擺盪幅度越高,也代表受到祖靈的祝福越多,由此可知,卑南族的鞦韆是重要且豐富的文化祭典活動,為了紀念鞦韆的發明者,部落於發明者的家族祭屋上掛上「鞦韆之源」木牌,並在旁立一座鞦韆的木雕意象,以茲感念。
大自然的饋贈
在更久的以前,原住民生活的場域靠近山林或海洋,食衣住行皆仰賴大自然,用於大自然也尊重大自然,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傳統文化與現代融合,所以部落的飲食與工藝皆與大自然息息相關。
像是以黃荊、血桐、荖葉等植物作為料理的提味或配料,其擁有的獨特香氣也為餐點增添幾分特殊。以漂流木、藤、竹子等植物,經過巧手及技術,就變為一件件令人嘖嘖稱奇的藝術品了,這也是讓人體認到他們的藝術真的源自於生活,無論是材料或是藝術品的呈現。
射馬干部落的宗教信仰
多數的原住民族群都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而許多部落社區內一定少不了教堂,當然射馬干部落也不例外,只是部落內的卑南族人並不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而是與漢人一樣是拿香拜拜,同時也信仰本族的傳統巫師。擁有地中海風格的教堂是射馬干台福基督教會,藍白色的清新設計,讓許多外地人紛紛前往來此做禮拜,而這種現象看起來還蠻特別的。
卑南族傳統美食製作體驗
山豬肉是我們對原住民美食的第一印象,而在原住民族裡,還有一種指標性的傳統美食-阿拜(’avay)。在午餐饗宴之前,我們將親自動手做自己的阿拜。
桌上擺好了已揉好的麵團、調製過後的豬肉內餡、會使用到兩款葉子及棉繩等食材工具,由部落草地便當/食驗室團隊帶領我們製作。做法看似很簡單,實際動手做一做就會冒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像是麵團攤平時邊緣會裂開,包進內餡後也有同樣的煩惱,再來是以兩片假酸漿葉裏住阿拜本體時,莖的部分如何折疊才不使葉子破裂,連最後用棉繩把阿拜固定住也有困難,果然還是吃比做簡單呀!
草地午餐-享用卑南族風味餐
當日享用的草地午餐是屬卑南族的風味餐,每一樣菜色都有特別之處,像是米飯拌了鹹魚,洛神醃製的蘿蔔片,以海尼根啤酒醃製的小黃瓜,帶有一股清爽香氣的刺蔥雞腿排,味道口感猶如草仔粿的阿拜,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作法味噌醃豬肉,還有廚師自創料理青龍椒荖葉豬肉,連飲料紅茶都還以黃荊入茶呢!好喝到喝了兩、三杯才停。
這樣的風味餐價格也不會太貴,一個人只需花費$300 起,當然有一定的最低開桌人數,若想吃得更好,也可以把價格往上調,就會吃到以更好的食材烹飪出的卑南族美食。
▲鹹魚拌飯;刺蔥雞腿排。
工藝體驗-藤你的樣子
藤條是許多人最不陌生的兒時回憶,它帶著童年犯過錯的疼痛感,別家常有男女混合雙打,慶幸的是我家只有女生單打,這樣的懲罰工具卻是早年間家家戶戶的傢具材料,同時也是原住民族進行傳統藤編工藝的重要植物。
黃藤的莖部強靭且有彈性,我們將以其為主要材料作為我們這次錀匙圈的DIY體驗。使用的工具、材料簡單,老師教導過一遍後,眼睛看懂了,手指頭卻還是笨拙的,乾燥又細長的黃藤就編織時容易斷裂,所以在來回穿洞的過程中,需要適時的噴點水,讓黃藤變得濕潤又彈性,照著步驟一遍遍的來回,終於完成了藤編的鑰匙圈,只是成果與老師實際的作品還是差得十萬八千里呀!
▲老師正一步步的示範。
台東木雕藝術村: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 INFO.
射馬干部落是一個非常純樸的社區,規劃完好的平凡街道中,以自有的部落文化、木雕藝術點綴其中,慢活的步調、卑南族的美食、工藝師的作品都讓人想逐一體驗、品嚐、欣賞,短短數小時的停留,對卑南族已經不再是如課本上淺薄的認識。個人很喜歡他們生活之中的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卻不過度與泛濫,更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的萬物都抱以尊重及感謝的精神。
想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嗎?想了解他們的過往與現在嗎?不必九彎十八拐的進入山路就能抵達的建和社區-射馬干部落正等著你們到訪!
東海岸觀光圈推出許多有深度的旅遊路線,可以選擇潛近大海的冒險行程,或是心靈療癒的獨旅,還有許多有趣的手做體驗,歡迎旅人的造訪。
台東建和社區 射馬干部落 木雕藝術村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二街71巷(建和鹿寮)(按我導航)
(本文與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