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造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時,印象最深的是館內的常設展,對臺灣的過去有興趣的旅人們,可以花點時間停下腳步細細閱讀,是個值得參觀的地方。只是那次剛好碰上二樓特展的更換期,無法上樓參觀,心裡或多或少還是有些失落。這份遺憾就這樣被我藏在心中,直到兩年後的現在才有機會彌補。
這次特展主題是臺灣糖業的歷史,一聽就讓我產生莫大的好奇。糖,總是與甜美、幸福連結在一起,但它的背後,其實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從產業興衰到社會變遷,從田野風景到生活記憶,糖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段段時代的縮影。而這回終於能走上二樓,彌補初訪時錯過的篇章,在完成與自己約定的同時,也來看看那年代糖的故事。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在臺北市大同區,是一座市定古蹟。這棟建築原是1933年日治時期完工的臺北北警察署,也是目前臺北市唯一僅存的1930年代警察局建築。
這座建築之所以轉型為紀念館,與大稻埕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這一帶曾是臺灣現代化思潮與文化運動的重要起點。為了延續1920年代蔣渭水等人推動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精神,也為了保存當時知識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足跡,這棟老建築在2018年10月重新開放,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來訪者。
館內的常設展以「臺灣新文化運動」為主軸,除了展出相關文物與歷史資料,也保留了當年警察署的扇形拘留室與水牢空間。透過多媒體互動、AR歷史地圖等方式,讓人更貼近那段民主自覺的時代氛圍。
時間:0930-1730(週一公休)
電話:02-25570087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按我導航)
免費參觀。
常設展介紹的相關文章: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藏有水牢的前臺北北警察署古蹟建築

2025 新文化運動月-蔗裡有糖
今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新文化運動月,以「蔗裡有糖」作為主題,光是這個名稱就讓人會心一笑。既是諧音,也是雙關,不論是「蔗裡有糖」還是「這裡有糖」,都點出甘蔗裡的甜味,也暗示館內藏有臺灣糖業的歷史故事。這樣的命名方式很有趣,讓人一聽就想走進去一探究竟。
這次的活動不只侷限在展館裡的《全糖株式會社:日本時代臺灣糖業歷史特展》,還延伸到整個大稻埕地區。像是「港町音樂會」把老街的氛圍和音樂、市集等結合起來,糖業記憶的 Podcast 用聲音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還有夜間限定的「文化自造夜」,讓人彷彿回到1920年代的臺灣。整個新文化運動月的活動相當豐富,不管是對歷史有興趣,還是喜歡在城市裡漫遊的旅人們,都能在這個月裡充實的度過一天。
全糖株式會社:日本時代臺灣糖業歷史特展
這次參訪就是為了這場特展而來,一走進館內,幾乎沒多猶豫,便直奔二樓,心裡有種「終於來了」的期待感。
特展內容橫跨臺灣糖業從17世紀到戰後的發展歷程,從原料生產到國際貿易,從經濟繁榮到社會衝突,面向相當多元,展覽內容濃縮在二樓的四間展覽室裡。展覽的起點不是歷史年表,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食」開始,以糕餅為開場,拉近糖與生活的距離。透過虛構的「全糖株式會社」與虛擬人物,帶領大家進入糖的世界。
展場入口是一個沉穩的木質櫃檯,上頭擺滿玻璃罐與紙糖盒,橘色的點綴像是糖的象徵。拿起「會社」提供的紙盒,在一旁的作業檯開始折糖盒。紙盒的正反面都有圖案,像極了小時候拿到的玩具包裝或糖果盒,懷舊又有趣。仔細閱讀紙盒上的文字,就能掌握這次展覽的脈絡與重點。
每個展區都有開放式的玻璃罐,裡頭放著以紙設計的糖果造型,每一顆糖果背後都寫著一句與糖相關的文字,沉重卻又令人反思。將這些紙糖果一一收進自己折好的糖盒裡,像是在收集一段段歷史的碎片,也成了這趟參展旅程的紀錄。
全糖株式會社:日本時代臺灣糖業歷史特展
展期:2025.09.27-2026.08.09
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2 樓


▲折紙盒的難易度只有一顆星,按著折線折很容易就完成了。
打造幸福的全糖城
若參觀過不少歷史相關的展覽,大概都習慣了那種以年份搭配文字的方式來呈現歷史沿革,清楚是清楚,但真的很像在看歷史課本:)。不過,這次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糖業特展裡,展覽方式就讓人眼睛一亮。
他們用磅秤、麻布袋來呈現糖業的歷史年表,讓抽象的數字就好像有了具體的重量感。像是1929年,臺灣的糖產量已經是1898年的二十倍;1927年時,蔗糖的生產量佔了臺灣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到了1939年,臺灣成為全球第三大糖產地,同時也是日本進口臺灣糖的高峰期。當這些數據不只是的歷史紀錄,透過展場的設計與表達,讓人能感受到當時糖業的蓬勃與影響力,也更能記得1930年代就是臺灣糖業最輝煌的時期。
在看完臺灣糖業的大時代後,展覽接著轉入「臺灣漢餅」的篇章。對我來說,「糕餅」總是和年節、婚嫁連在一起,像是年糕、湯圓、月餅這些熟悉的味道,都是在重要日子裡才會出現的「老派甜味」,有時候吃的不只是一種美味,更多的是一種儀式與回憶。
雖然現在糕餅不像早年那樣盛行,但仍有一些老字號在時代裡穩穩地留下來,保有自己的風味與精神。像清朝時期在大稻埕南街創立的「寶香齋」,雖然因為無人繼承而走入歷史,但它的結束也成了許多名師、名店的起點。
如果姓氏有祖譜,那麼寶香齋的技藝系譜也能一路追溯到李亭香(1895)、東陽製菓(1919)、龍月堂(1932)、義美食品(1934)。說實話,寶香齋雖然不在了,但它的精神並沒有消失。創辦人的手藝透過徒弟延續下來,只要這些糕餅店還在,那段歷史就還在,只是換了個名字、換了個方式繼續存在。
當中式糕餅在臺灣默默耕耘時,日治時期的日本也有屬於自己的甜點文化。喜歡去日本旅行的人應該對「和菓子」這個詞不陌生,「和」代表日本,「菓子」則是糕點的意思。其實和菓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唐朝的糕餅,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接觸來自西方的「洋菓子」,雖然一開始並不太受歡迎,但隨著西化風潮漸起,日本商人開始自己製作洋菓子,並調整成更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版本。
當時製作和菓子所使用的糖,大多來自臺灣。臺灣在日治時期的糖業發展,成了日本菓子產業的重要支撐。有些製糖會社在臺灣獲利後,便回頭投資日本本土的製菓事業,也因此促成了像森永、明治、新高、格力高等洋菓子品牌的誕生。
朋友在看展時突然問我:「格力高是哪家?」這問題讓我「蛤?」了一下,畢竟他是個常跑日本的人。我笑著說:「你一定看過啦!只是他們現在商標的英文字母都用小寫呈現。」朋友還是沒想起來,只好拿出手機搜尋,才驚呼:「哦!原來是這家哦!」我也只能回以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
如果對日本洋菓子品牌有興趣,這一區真的值得多花點時間。展覽不只介紹各個創辦人的背景,還列出了他們在臺灣的發展歷程與店面照片,資訊豐富,看著看著也像是在翻閱一段跨國甜點的歷史。
臺灣糖從「蔗」來
臺灣蔗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也就是1624年荷蘭人來到臺灣的那段時期。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大員,也就是現在的臺南安平一帶,並建立了熱蘭遮城。由於臺灣氣候溫暖、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荷蘭人便從中國東南沿海招募漢人來臺開墾,將甘蔗製成蔗糖後,出口到日本、波斯、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等地。
到了鄭成功擊退荷蘭人、臺灣進入明鄭時期後,蔗糖的產量也隨之提升。雖然清朝時期糖業一度略顯低迷,但隨著漢人持續移入與開墾,糖業很快又恢復活力,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產銷體系,成為對中國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不過,糖業的競爭並不只在臺灣發生。清代的臺灣糖在品質上普遍被認為粗糙,價格雖低,卻難以長期維持競爭力。到了1890年代,香港的太和、怡和洋行引進現代化製糖設備,還從海外採購原料,糖的品質更好、價格也更具優勢,對臺灣糖在中國市場造成不小衝擊。產業因此陷入瓶頸,直到日治時期才迎來新的轉機。
在展區裡,朋友突然對一旁的展覽佈置產生興趣,開始研究起那些地球儀。有一顆地球儀上的大陸地區還標示著「中華民國」,猜想這些展品的年代都能稱為「老物」了。朋友指著地球儀,一邊說「你看,西岸這邊還標著中華民國呢!」大家可以一同觀賞這顆地球儀,不過,首先必須得知道是哪一顆?歡迎大家來找碴(?)
向文明躍進!新產糖大國
臺灣糖業的現代化,其實跟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面對的國際局勢有很深的關聯。1853年,美國培里率「黑船」叩關,迫使日本簽下不平等條約,也讓日本開始積極引進西方技術,希望能趕上列強腳步,重新掌握自己的主權。
在推動國內產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本曾嘗試在北海道引進法國、德國的技術來種植甜菜並製糖。雖然北海道的「紋𱌇製糖所」最後關閉了,但技術、設備和人才並沒有就此消失,反而轉移到臺灣,像是出身札幌農學校的新渡戶稻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成了臺灣糖業現代化的推手之一,也為臺灣糖業之父。
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初期的殖民政府面臨財政赤字,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便將目光放在臺灣的蔗糖潛力上。後藤提出一項宏大的計畫,希望透過臺灣砂糖的增產,取代每年高達三千萬圓的進口砂糖,讓臺灣的財政能夠自給自足。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總督府在1902年頒布了「糖業獎勵規則」,從蔗苗、肥料、灌溉到土地無償借用,提供各種資源與補助。雖然一開始因為天災和市場波動,成效不如預期,但政府並沒有放棄。在技術方面,總督府放棄了小規模改良的做法,改採技師山田照的建議,支持設立大型新式糖廠,並在1905年劃定「原料採取區域」,確保原料穩定供應。
這場由殖民政府主導的糖業改革,讓臺灣從傳統糖廍的生產方式,逐步轉型為現代化的工業製造體系。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資本大量湧入,在政策支持、技術人才與資金投入的共同作用下,後藤的構想逐漸成形,臺灣也因此成為亞洲重要的「砂糖基地」。
蔗農 VS. 糖廠 二林事件見聞
這次在展區裡看到以沙畫呈現的《二林事件》影片,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前在課本上可能只瞄過那四個字,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朋友說他有讀過,但也僅止於知道事件名稱,對於背後的故事,其實也說不上來。直到這次親自走進展場,才真正理解這場事件的前因後果。
影片不只是單純地敘述歷史,而是透過沙畫的方式,把那個時代的氛圍與情境一筆一筆地描繪出來。事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05年頒布的「製糖場取締規則」,其中的「原料採取區域制」規定農民只能將甘蔗賣給指定的糖廠,價格、秤重、品質分級等也都由糖廠說了算,農民幾乎沒有議價的空間,爭議自然不斷。
到了1924年,臺中州北斗郡二林庄的蔗農因不滿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林糖)收購價偏低、肥料售價偏高,由庄長林爐等人出面請願,經郡守協調後,林糖才答應補助每甲地5圓。隔年,李應章醫師與劉崧甫等人組成「二林蔗農組合」,繼續與林糖交涉。沒想到在1925年10月22日,部分蔗農與糖廠、警方在非組合員的蔗田發生衝突,最後有多人被逮捕並判刑。
這段歷史不只是農民爭取權益的紀錄,也讓人看見殖民體制下產業與社會之間的張力。透過沙畫的細膩呈現,這場事件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幾個字,而是有情緒、有故事、有立場的真實記憶。
全糖製造,無糖現實
在這場特展展出的歷史中不只是糖業的插曲,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殖民體制下的產業榮景與農民現實。
糖業的發展,確實帶來技術進步與政策扶持,原料供應穩定、生產成本降低,讓臺灣成為亞洲重要的砂糖基地。但在這片甜蜜的光環背後,蔗農卻未必嚐得到甘蔗的甜。他們面對的是制度性的壓力與自然環境的挑戰,更多時候,是無糖的日子。
二林位在濁水溪下游,地勢低窪、風勢強勁,長年受水患與風沙侵襲,被稱為「風頭水尾」的地方。1898年,B003號颱風帶來豪雨,造成濁水溪流域嚴重災情,史稱「戊戌大水災」。經歷多場天災後,總督府在1910年代開始整治濁水溪,改善農業環境,增加可耕地。
二林的土壤為砂質地,鹽分高,作物選擇有限。直到土質改良、灌溉系統建立,加上糖廠進駐,才開始大量種植甘蔗。但農民的選擇仍受限,種蔗之後又只能接受林糖的收購價與肥料價,雙重壓力下,衝突逐漸升溫。
當地有林糖、源原農場、明糖等原料區域,蔗農之間容易比較價格與條件。無法跨區買賣,加上價格落差,成了農民與林糖對立的導火線。
1925年10月23日,劉崧甫與李應章等人因參與蔗農組合遭警方逮捕,被送往臺中刑務所。劉崧甫自1926年元旦起,以日記記錄牢獄生活與心境,《鐵窗日記》在2025年出版,讓我們得以更深入理解農民運動者的思維與經歷。
展覽最後,留下三道問題讓人思考:
- 糖業讓臺灣經濟富起來,但在這樣的分配下,臺灣人民真正享受到的是什麼?
- 百年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國家、勞方、資方在《二林事件》中各自的立場與說法?
- 漢餅從清代延續至今,日本人帶來的洋菓子、和菓子也在臺灣發展近百年,你認為它們也是臺灣味的一部分嗎?
這些問題不只是展覽的結語,更像是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甜」的定義。糖的滋味,不只在舌尖,也在歷史的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