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龍潭,大家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畫面?是有著名地標的龍潭大池,還是石門水庫旁活魚三吃的鮮美滋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龍潭不光是風景迷人,也是桃園重要的客家聚落之一,至今仍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與生活氣息。
這回想帶大家走進龍潭的三洽水,來場輕鬆又有趣的小旅行。這裡不只有自然風光,還藏著不少在地故事,等著我們慢慢發掘。準備好一起出發了嗎?
在龍潭遇見三洽水 玩程 ① 三和社區生態導覽
三洽水,是桃園龍潭一個充滿客家味的地方。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其實是因為這裡有三條溪流匯聚而成:南坑溪、北坑溪和霄裡溪。現在的行政區大致涵蓋三水里、三和里和渴望里。
「洽」在客家話裡有交流、匯集的意思,剛好呼應了這片土地的地理特色。當地還流傳一句話:「九坑洽三水,三洽一條坑」,形容這裡的水系錯綜複雜,也展現出地形的多樣性。因為這樣的環境,三洽水不只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保留了豐富客家文化和自然資源的聚落。如果想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宗教信仰往往是很好的起點。這趟旅程,我們就從三和社區的三元宮開始,慢慢走進三洽水的故事。
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是在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建廟至今已超過五十年。2024年時,特別邀請廟宇彩繪師廖鳳琴重新彩繪整座廟宇。彩繪色彩鮮明,風格大膽,甚至加入亮片裝飾,讓整體視覺更有立體感,也讓傳統廟宇展現出一種嶄新的樣貌。
三官大帝在客家話稱為「三界爺」,是掌管天、地、水三界的神明,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被視為三界的最高主宰。每年有三個重要節日,分別是上元、中元與下元節,三位神祇會在各自的節日降臨人間,執行不同的職責:
- 天官(天界):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負責賜福。
- 地官(地界):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主要職責是赦罪。
- 水官(水界):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負責解厄。
三和社區三元宮
地址:龍潭區三和里龍新路三和段690巷20號(按我導航)


▲廟內重新彩繪後。
在認識了三和社區的信仰中心後,我們跟著導覽老師的腳步,踏上山間小路,慢慢走向和窯文創園區。這段1.2公里的生態步道不只是健行路線,更像是一堂自然課,沿途我們認識了不少社區裡的植物。
像是蘆竹,以前常被拿來做掃把,現在則成了生態教育的素材。還有「仁丹」是小時候吃過那種銀色小圓珠,清涼又能提神,原來仁丹裡有個成分叫「縮砂蔤」,就是使用月桃果實裡的種仁。當天我們很幸運的在步道中看見了月桃果實內的種仁,感覺很神奇,最近跟仁丹特別有緣。
在物資不那麼充裕的年代,小孩沒有太多玩具,於是就地取材,從生活環境中找樂子。像是山裡常見的海金沙,就是一種藤本蕨類,葉子能不斷延伸,藤蔓也很堅韌。以前的小朋友會把它編成草環,戴在頭上像皇冠,也會揉成一團,當作天然的菜瓜布來刷鍋碗。這些生活智慧,真的讓人佩服,也讓人珍惜這些自然的恩賜。
走著走著,地磚上突然出現可愛猴子的圖案,耳朵上還別著香蕉,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在導覽老師的解說下,才曉得原來「三和」在客家話裡聽起來像「山猴」,所以社區就以猴子作為吉祥物及特色標誌。耳朵上有香蕉的是男生,有桐花的是女生。
山間的小路總是特別安靜,幾乎沒有車聲人影,只有風輕輕吹過樹葉,發出沙沙聲響。雖然看不見鳥兒,卻能聽見牠們的鳴叫聲在林間迴盪,像是在跟我們打招呼。
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一排用原木橫條搭建的木牌。靠近一看,每塊木板上都刻著文字,原來是一首客家傳統歌謠。導覽老師準備唱之前,還特別教我們怎麼應援,唱到何處該在哪裡附和。於是我們就在這片自然的懷抱裡,一邊聽著老師唱歌,一邊跟著附和。那種感覺很新鮮,也很有趣,像是突然被拉進了另一個時空,和土地的記憶連結在一起,自己好像離客家文化又更近了一些。


▲月桃的果實恰好裂開,能瞧見裡面黑黑的種仁;蘆竹。
三洽水這一帶,氣候溫暖又潮濕,雨量也充足,正好是茶樹最愛的生長環境。也因為這樣,這裡孕育出茶色清透、香氣迷人的三洽水紅茶。還沒品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種植好茶的茶園。
修整過的茶園看起來格外舒服,茶樹整齊排列,綠意滿滿,讓人一眼望去就覺得心情放鬆。茶園一路延伸到遠方,像是要和天邊的雲朵接起來似的。四周被樹林包圍,陽光從輕薄的雲層間灑下來,整個景色寧靜又清新,站在這裡,連呼吸都變得特別輕盈。
不過也有一塊茶園沒再整理了,是老一輩種下的,後來因為身體力不從心,年輕一代又忙於其他事,就讓茶樹自然生長。現在那片茶園猶如野生,茶葉只採來自家使用,不再作為生計的一部分。看著那片茶園,會讓人想起土地與人的羈絆,有時候不一定是為了產出,而是為了延續。
茶園處立著三和社區的文化導覽圖,對於自由行的旅人來說,是個很實用的參考。導覽圖旁邊還有兩座石獅子,在這樣的地方出現,讓人覺得有趣又特別。那天陽光正好,一棵沒有葉子的枯樹站在藍天白雲下,竟然美得像一件自然的雕塑作品。


▲三和社區的茶園。


▲導覽地圖的兩旁皆設有石獅子;枯樹在藍天下美得像自然界的藝術品。
羅屋豫章堂
關西的羅屋豫章堂因被列入中華民國文化資訊的歷史建築而廣為人知,幾乎成了全台最有名的羅屋之一。但是,對於像我這種對羅氏家族歷史不太熟的人來說,第一眼看到「豫章堂」這名字,心裡真的會冒出一個問號:「怎麼好像到處都有羅屋叫豫章堂?是雙胞胎嗎?」
後來稍微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豫章」是羅氏的堂號。早期來自對岸的羅姓族人來台開墾時,為了延續祖籍的傳統,就以「豫章堂」為名,所以才會有好幾座羅屋都叫這個名字。這樣一來,疑惑也就解開了。
至於三和社區的羅屋豫章堂,則是羅家第13世祖豫章公在1856年落腳的地方。當時家族以種植柑橘和茶葉為副業,生活雖不富裕,但也算穩定。到了第19世祖保生公時,發現屋後有一處高海拔的活泉,這才決定在這裡興建一座正統的客家三合院,並延續堂號,命名為「豫章堂」。
除了傳統的客家三合院,三和社區的山間小路也藏著不少驚喜。沿途綠植繁盛,花香隨風飄來,讓人走著走著就忍不住深呼吸。有一段路上,茉莉花的香氣撲鼻而來,旅伴一看還以為是玉蘭花。我笑著跟她解釋這是茉莉,還順便補充茉莉精油的珍貴程度跟玉蘭花不太一樣。結果她看著我那認真的表情,竟然以為我是一臉正經在跟她開玩笑。
在社區巷弄間,最吸睛的就屬九重葛了。花色鮮豔,一開就是整片像瀑布一樣垂掛下來,完全是那種不用刻意照顧也能美得很有存在感的植物。難怪不少人都會停下來問這是什麼花。路邊還有一棵千年桐花樹,雖然我們造訪時不是花季,它看起來就像一棵老樹,樹皮泛著霜白,但站在那裡依然挺拔,像是靜靜守著這片土地的長者。
導覽的尾聲會經過苦茶林。苦茶是客家庄重要的食用油來源,這種樹的樹皮顏色跟一般樹木不太一樣,只要看一眼就能認出來。走到終點,和窯文創園區對面有一個水池,池邊站著兩隻鵝,美人樹的花剛好垂落在水邊,那畫面有些美又有點逗趣,像是自然隨手畫出的一幅生活小品。
在龍潭遇見三洽水 玩程 ② 和窯文創園區 蕨類上板
和窯文創園區跟我們平常想像的園區不太一樣,它不是集中在某個固定空間裡擺滿文創商品的店家,而是沿著三和社區半山腰的路段分散開來,像是把整個社區變成一座極具開放式的園區。這裡聚集了陶藝、藝術、茶文化、窯烤麵包和咖啡等在地特色,走在其中,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三和社區的特別在哪。
這個園區的前身是一家叫「和窯」的陶瓷工廠。後來在桃園市政府農業局的協助下,社區開始以農村和客家文化為基礎,利用身邊的自然素材,像是樹木、泥土、磚塊、石頭等材料來創作或修復舊設施,展現出一種貼近土地的永續精神。也因為這樣的努力,三和社區成了桃園的金牌農村。
我們在這裡體驗了蕨類上板和南瓜窯烤PIZZA。因為導覽時間稍微延誤,負責教學的老師已經幫我們完成了大部分前置作業,像是清理木板、鑽孔、處理蕨類、包水苔球等。我們只需要把水苔球放在木板中央,確認蕨類的根部被包覆好,再用釣魚線固定。
這個纏繞的步驟看似簡單,其實挺講究。線不能太鬆,怕水苔散開;也不能太緊,會傷到植物。釣魚線本身有彈性,在鉤釘固定和打結時更需要耐心和細心。完成後,就是打包帶回家,開始照顧它的日常。蕨類的養護也有訣竅,要放在明亮但不直曬的地方,澆水時讓水苔充分吸飽水再瀝乾,這樣蕨類才會長得健康又開心。
時間:0900-1700(週一公休)
電話:0928-227083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060號巷431號之1(按我導航)
園區體驗活動(詳情可致洽詢或加LINE ID:@564qvptt)
- 手捏陶 DIY $350-$700
- 茶席低消 $100/人
- 蕨類植物上板 $250
在龍潭遇見三洽水 玩程 ③ 和窯文創園區 南瓜窯烤Pizza
園區的第二個DIY活動是南瓜窯烤Pizza,這完全是我的菜,因為可以吃!我一向是那種自己做的食物絕不嫌棄,還會吃得一乾二淨,連邊邊角角都不放過。
店家早就把所有工具和材料準備好,拿起已揉好的麵團,在工作墊上灑點麵粉防沾黏,接著用雙手把麵團塑形,揉得圓圓的,再用手掌壓平,最後用捍麵棍把它桿成餅皮。喜歡薄皮的我,努力把麵團壓得扁扁的,只是形狀嘛……跟大家印象中的圓形有點距離,但也因為這樣,烤出來後一眼就能認出是我的作品,獨一無二!
接下來就是塗醬,當天提供的選項有蜂蜜、巧克力醬和番茄醬。我選了番茄醬當底,然後開始鋪料。每份材料都已經分裝成便當盒,像是起司、鳳梨、蘋果都切好了。如果想加小番茄或香蕉,就得自己動手切。我立志要做出「艾思牌夏威夷Pizza」,所以就用現成的材料來完成這個夢想。
全部完成後,店家會把半成品送進外型像南瓜的窯裡烘烤。烤好後還貼心地幫我們切塊、裝盒,跟外面披薩店買的幾乎一模一樣。最重要的是,自己做的Pizza真的超好吃!那種自己動手、自己享用的滿足感,完全無法比擬。


▲要說缺點的話,當然有!就是工作檯的高度,對我的身高很不友善:)。
在龍潭遇見三洽水 玩程 ④ 繞山花 三和青創基地
三和青創基地的誕生,其實是來自一群在地年輕人的思考與行動。三洽水位在龍潭的山坡地,地形狹小,長期以來面臨人口外移與產業薄弱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年輕人開始思考:是不是能用自己的力量,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於是,「繞山花」這個串聯活動就這樣展開了。
三和社區以農業為主,種茶、種稻、養畜、種蔬果,樣樣都有。青創基地的概念,就是把年輕人的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透過農場的標準化與品牌化,讓在地農產不只是好吃,更有故事、有價值。「繞山花」也成了串聯社區商家的平台,讓創意、行動力與社區之間有更多交流與合作。
現在的「繞山花」餐廳,其實前身是一間舊雞舍。空間原本低矮又陰暗,後來在改造過程中拆掉屋頂、挑高空間,還邀請台灣的專業團隊一起打造。整個空間被劃分成手作教室、餐廳、農特產品販售區和多肉植物展示區。餐廳名稱「繞山花」來自客家話,意思是「遊山玩水、走走逛逛」,希望大家來到這裡都能放慢腳步,好好享受。
餐廳主打客家套餐,與周邊多以合菜為主的餐廳做出區隔,也更符合低碳飲食的概念。每道菜都融入社區媽媽的手藝,像是地瓜葉上的油蔥酥,就是社區自製的。整份套餐多半使用在地農場的食材,吃起來不只是美味,更有一份熟悉的溫度。
戶外的多肉植物區也很有看頭,結合藝術創作,成了熱門的打卡景點。這裡還提供槌染等體驗活動,讓遊客在動手的過程中,認識三和的自然環境與客庄文化。
繞山花(三和青創基地)-親子景點、簡餐餐廳、手作體驗
時間:1000-1800(週三公休)
電話:03-4795858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69巷70-2號(按我導航)
-社區在地餐桌
我們的午餐是團體式的在地餐桌,整桌菜色都是客家風味與在地食材的結合,每一道料理都吃得出三和社區的用心與特色。
像是三洽水古早味鄉村餐廳的客家湯圓,吃起來特別有家的味道。酸湯魚的魚獲來自園區的「三不五時」,新鮮度自然不在話下。繞山花的菠蘿醬香炆黑豚,帶著濃郁肉香,是極為下飯的一道佳餚。葉家燜雞則是香氣撲鼻、肉質軟嫩,客家小炒鹹香下飯。
米飯選用的是龍潭的冠軍米,粒粒分明、口感飽滿,搭配這些菜色剛剛好。水果部分是當季的火龍果,來自楊記火龍果園和澢滴水自採果園,甜度高又多汁。茶飲則是在地知名的龍泉茶,清香回甘,為整頓餐點畫下完美句點。這一桌菜不只是吃飽,更像是用味蕾走了一遍三和社區。
-繞山花 餐廳
來繞山花不一定要跟團,自由行的旅人也能輕鬆前來用餐。餐廳本身就有提供客家套餐,口味道地又有特色,低消是每人130元,小朋友如果身高在110公分以下,則不收低消,對家庭客來說也很友善。而且,餐廳裡面還能欣賞超巨大隻錦鯉們悠然的在水缸漫游。
-佳河錦鯉園
桃園曾經有三十幾家錦鯉養殖場,是台灣錦鯉產業的重要基地。不過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越來越多人家裡不再養這種只能欣賞的魚,更多是因為空間不夠,漸漸地只剩下五到十家還在經營。而佳河錦鯉園,就是其中仍堅持養殖的少數之一。
錦鯉是一種壽命很長的魚,平均可以活到七十年,在日本甚至有紀錄顯示最長壽的錦鯉活了兩百多年,真的是活成了傳奇。牠們一年只在春天,也就是三到六月間產卵。母魚會在水草或人工設置的「產卵巢」上產卵,受精成功後,兩天內就會出現小黑點(眼睛),大約一週後就會孵化。剛出生的錦鯉只有一公分,長大後可以到一百公分,體積成長幅度高達一百倍,真的很驚人。
錦鯉的基本色系有紅、黑、白、黃、銀等,根據底色和斑紋的組合來命名。像是白底配紅斑叫「紅白」,紅白底加黑點的是「大正三色」,還有昭和三色、紅寫、白寫、丹頂等不同名稱。
龍潭有一個獨家品種叫「龍鳳錦鯉」,全台灣只有這裡在生產。牠的特徵是鰭特別長,鼻孔像木耳一樣被稱為「龍頭」,鱗片則閃閃發亮,像鑽石般耀眼。
雖然現在養魚的人變少了,但喜歡看魚的人還是很多。如果你也喜歡看錦鯉在水中悠游的模樣,那就記得來佳河走走,看牠們大口吃飼料的模樣,真的很療癒,跟欣賞多肉植物一樣讓人心情放鬆。
佳河錦鯉園(預約制)
電話:0961-111341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69巷 701 號(按我導航)
透過這趟遊程,真的讓我們這些平常住在都市裡的人,認識了不少值得一訪的地方。假日想安排一日輕旅行,三洽水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只風景宜人,還有豐富的在地文化與體驗活動。
除了前面提到的景點,三和青創基地的工作人員也推薦了幾個社區周邊的好去處。像是姐夫農場,以無毒雞蛋為主打,還能和小雞互動,特別適合親子一起來玩。三不五時是一家在地餐廳,除了供餐,還提供釣魚活動,吃飽後還能悠閒地釣魚放鬆一下。青山吉田則是以採橘為主的觀光農場,農場裡還有咖啡廳,整體氛圍很舒服,現在也成了熱門的打卡景點。這些地方都不遠,串成一條路線剛剛好,既能放慢步調,也能感受三洽水的在地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