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的朋友在二、三月間頻頻提及——新北市美術館終於要開幕了!身為曾有所聞的人,我滿臉疑惑地問:「它不是早就開幕了嗎?」朋友見狀,語氣淡定地解釋:「哦,那只是開放戶外園區,這次才是真的、正式的開館!」
原來,之前的舖墊,全是為了迎接這一刻嗎?這場美術館的漫長前奏,如今終於奏響了高潮!期待許久的藝術愛好者們,終於有新的文化聚點,讓美感滲透日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恭喜新北市,又添了一處藝術棲居的好去處!
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的誕生,不僅讓新北市的藝術版圖更添一筆亮麗色彩,也讓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座落於鶯歌區,鄰近陶瓷博物館,更成為了三鶯藝術文化園區的璀璨焦點,也是新北市首座以現當代藝術為核心的美術館,更是一個激盪創意與交流靈感的文化場域,讓藝術真正的走入生活。
而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就彷彿是一場視覺與空間的對話。由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及其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建築的流動線條與幾何造型,不僅呼應周圍的自然環境,更巧妙融入當地的陶瓷文化意象,讓美術館不單是展示作品的空間,更是一件令人驚嘆的建築藝術品。透過連橋、平台、草坡等元素,建築場域與城市空間交錯流動,創造出多層次的動態視角,使人在欣賞館內展覽的同時,也能感受建築自身的故事。
時間:1000-1730(六日-1800;週一公休)
電話:02-26796088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300號(按我導航)
交通資訊
新北市美術館坐落於鶯歌區的館前路,無論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還是自行開車,都相當方便。無論是藝術愛好者,還是純粹想來感受文化氛圍,都能輕鬆抵達這座充滿創意的美術館。
🚆 火車 搭乘區間車至「鶯歌站」下車,從文化路出口出站,再經捷運通廊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美術館。
🚌 公車 搭乘 917、939副線、981(繞駛三鶯轉運站)至「新北市美術館站」下車,一下車就能抵達目的地。
🚗 自行開車 美術館周邊有多處停車場可供選擇,包括:
- 三鶯轉運站南側停車場
- 三鶯轉運站北側停車場
- 北鶯停車場
- 礫間停車場
另外,未來捷運三鶯線開通後,美術館的交通便利性將更上一層樓!不論是從市區來訪,還是臨時起意想來一場藝術散步,都能輕鬆抵達這座藝術新地標。
園區介紹
新北市美術館園區絕對是個適合探索的地方,無論是藝術、休閒還是生態都能在這裡找到樂趣!佔地9.8公頃,光是繞園區一圈,就足以消耗不少體力,也是讓小朋友放電的最佳場所。
除了美術館本館與新美聚場,這裡的戶外空間更是亮點滿滿。北草坪、南草坪、三鶯之心、新美聚所、戲水沙坑等,每個角落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景。最受矚目的打卡熱點〈坯〉,當天因警方維安演練暫時關閉內部參觀,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許多遊客的焦點。而〈王者之杖-1804〉的造型更是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讓我一度誤認為它是個開罐器!
園區不僅讓人能夠近距離欣賞美術館的建築細節,還能遠望三鶯龍窯橋,甚至瞥見正在試車的三鶯捷運列車。連戶外露台連接草坪的巧妙設計,都讓這裡充滿驚喜。走到清水模紋理的牆面拍照時,突然想起朋友的趣聞。話說,朋友的朋友在路上看見一棟建築蓋了好久,於是就跟朋友提及,朋友也就跟著好奇,看完照片才發現那棟建築的外觀其實是「清水模」,直接被誤認為是「尚未完工」的工程!我想,如果那位朋友有機會去大阪光之教堂,恐怕也會產生同樣的疑問吧:「這真的蓋完了嗎?」
票價資訊
美術館終於開館,讓人期待已久!不過,戶外園區還在「養成中」,草坪雖然遼闊,幼樹卻還未長成,讓人在烈日下曬得暈頭轉向。四月的陽光就已經這麼給力了,那到了盛夏,是不是得先備好抗曬神器再來挑戰?但,這些都先放一邊,重點是要進館看展,門票該怎麼買呢?
🎟 門票資訊 進入美術館本館參觀展覽需要購票,入口處有工作人員指引,雙肩背包與過大的包包不能帶進展覽區,需要寄放在投幣式置物櫃。放心,投進去的10元硬幣,取包包時會乖乖地回來!
接著,走到自動售票機,就能輕鬆購票:
- 全票:$100
- 團體票:$75(適用於 20 人以上的團體)
- 優待票:$50(適用於大專院校以上學生、65 歲以上長者、持志工榮譽卡之志工)
- 免票:FREE!(適用於高中職以下學生、16 歲以下學童、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一名、低收入戶、導遊、博物館學會會員、國際博物館協會會員)
💡 新北市市民優惠 身為新北市民有額外福利!平日免費入場,週末與國定假日則享有優待票價。
*請記得帶相關證件,否則還是得買全票哦!
*最後售票時間為閉館前 30 分鐘,別錯過!
在正式進入展覽之前,這面不斷變換的霓虹燈牆已經率先吸引了目光!「大廳計畫」帶來四個獨特的展覽——〈工業霓虹〉、〈慧眼〉、〈新北 DoReMi〉以及〈百轉故事盒〉。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風格,雖然看似只有四項,但要細細品味,還真得花上一點時間。
霓虹燈的光影交錯,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也難怪當時這個區域擠滿了好奇的觀展者。有人被五光十色的工業美學吸引,有人試圖解讀〈慧眼〉的深意,有人則隨著〈新北 DoReMi〉的節奏輕輕搖擺,彷彿走進了城市的旋律之中。而〈百轉故事盒〉更是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它如何將故事以燈光演繹。
還沒走進展館,視覺衝擊就先行一步,彷彿在告訴每個觀展者:「準備好迎接藝術的洗禮了嗎?」這樣的場景,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期待後續展覽的驚喜!
美術館室內空間
新北市美術館的室內空間設計,完美承襲了建築本體的理念,讓藝術在開放、通透且極具氛圍感的環境中以展現。大量的玻璃採光,不僅讓自然光緩緩流入,也模糊了內外的邊界,使參觀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感受場館與周遭景色的緊密連結。
色調方面,以白色與灰色為主軸,簡約而洗鍊,搭配溫潤的木質元素,為空間注入一絲暖意,避免過於冷峻。這樣的設計,讓美術館不僅充滿現代感,也帶來令人愉悅的舒適氛圍。還有,展覽空間擁有高度的彈性,根據不同展覽需求進行調整,使各種藝術作品都能找到最佳的呈現方式。
館內設有多個規模不一、挑高各異的展覽廳,空間變化豐富。不過,目前只開放已佈展的區域參觀。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場域解鎖,帶來更多元的藝術體驗!
展覽活動
新北市美術館在 4 月 25 日正式開幕,迎來首波展覽陣容,涵蓋不同的藝術風格與主題,讓期待已久的觀展者能夠一次感受多元藝術的魅力!這些展覽不僅是視覺與思想的饗宴,也映照出城市的文化脈絡與時代演變。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2025年4月25日至2025年9月14日
50件典藏作品,從現代回溯至 1930 年代,探索新北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創作與文化發展。這場展覽如同一次時間旅行,讓觀展者能夠跨越世代,感受藝術的流轉與演變
🎮 《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2025年4月25日至2025年7月27日
新北市藝術團體「新店男孩」攜手 XTRUX 年輕藝術團隊,運用演算法與遊戲引擎,結合藝術家長年居住新店郊區的觀察與經驗,以新店溪流域為背景,打造一場結合科技與在地文化的展覽。這場展覽將帶領觀眾探索環境與科技交織的藝術世界。
🌿《再自然不過的事》2025年4月25日至2025年9月14日
這是一場以親子觀眾為核心的展覽,打造無隔間的大型藝術裝置,讓人沈浸於自然地貌與人造環境交融的氛圍中。展覽呼應園區的生態特色,藉由藝術參與,加深人們與自然的連結,讓大小朋友都能在其中發現美的存在。
🏙️ 《基進城市》
集合 23 組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現代都市為切入點,探討 20 世紀下半葉以來都市發展的議題。展覽涉及產業興衰、勞動遷徙、經濟貿易與都市政治的變遷,讓觀展者思考城市發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結構。
往來/照見 典藏研究展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漫遊,透過「自然、風景、邊界」與「人文、記憶、城市共同體」兩大主題,展現人、事、物在時間的交錯中相互碰撞與映照,最終構築我們所熟悉的生活記憶與城市地景。
踏入展間,首當其衝迎來的是「自然、風景與邊界」的主題。黑白照片中的一隻手輕輕倚靠在降下的車窗玻璃上,彷彿在等待某個旅程的終點,又似在憧憬未知的自由。是對遠方的向往,還是對當下的沉浸?這一刻,車窗內外的邊界,悄悄地模糊了。
另一幅作品則帶來截然不同的探索——藝術家以壓印方式將手中物件轉化為八里的風景。這樣的創作手法讓人忍不住駐足凝視,細細猜測這些壓印的紋理究竟在指涉八里哪個角落?是一座古老的碼頭?還是河岸邊的某塊石頭?它們在時間的洗禮下被記錄、被凝結,化作一片靜謐的符號,等待觀者去解讀。
循著動線走進「人文、記憶、城市共同體」的展間,彷彿踏入一座凝聚歷史與情感的時空交錯場域。黑白色系的人文攝影,細膩地勾勒出城市記憶的紋理,其中包括台灣攝影大師張照堂年輕時在家中天台上的珍貴影像。
更有趣的是,一個個木箱玻璃櫃,以藝術家的家人五官拼湊出獨特的人像,如同記憶的拼貼。然後,眼前忽然出現一座「市場」,不是鬧哄哄的街市,而是展覽空間裡重現的豬肉攤、蔬菜攤、魚攤,擬真程度讓人瞬間置身於傳統市場的喧囂中。這些場景,不只是視覺上的模仿,更是一場文化記憶的重現,彷彿街角的攤販聲仍在耳邊迴響。
接著,展場內以「九份」為核心的攝影作品吸引目光。這些影像出自攝影家鄭桑溪,拍攝於1960年代,記錄著九份礦產業從興盛到衰落的轉折。照片捕捉了九份那獨特的地貌、屋頂巷弄,彷彿是時間留在土地上的刻痕,每一張都讓人駐足許久,思索那時與今日的差異。
最後,一件極具震撼力的展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這件作品毫不拐彎抹角,直接以巨大的文字呈現,而每個縷空的字母內都填滿泥土,強烈地傳達土地與時間的沉重意象。這不只是藝術,更是一場對公共議題的召喚,提醒每個人去關心環境、社會,而不是成為漠視的旁觀者。
Don’t Worry, Baby
這場展覽的概念簡直是當代藝術界的神秘冒險-「在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間游移」,不再只是靜態的作品陳列,而是一場極具沉浸感的體驗。新店男孩與 XTRUX 透過遊戲引擎、沉浸式投影與傳統媒材,構築出一個介於真實與虛幻的「流域」,悄悄引領觀眾踏入藝術家多年來精心佈局的想像世界。
溪水湍湍,生命流轉,《Don’t Worry, Baby》展覽巧妙融合自然意象與數位技術,讓觀者感受到藝術與環境的交互關係。最有趣的是,展場內的 AI 繪製複製人、流動畫面、大自然的聲響,構成了一場微妙的視覺與哲學對話,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生活,但網路世界裡的自己,是否也是另一種「流域」中的生命?這種「虛擬身份 VS 真實自我」的探問,不禁讓人重新審視自身在科技時代的存在狀態。
而置於展覽間裡的矮房,在當天變成了小朋友們的秘密基地,猶如一場臨時但充滿活力的遊樂場!眼看著媽媽蹲在門口,舉起手機不停地捕捉孩子的英姿,我只好在門外當個耐心的「守候者」,但等了一會兒,終究還是耐不住性子,轉身離開,讓矮房繼續扮演孩子們的夢幻小天地。
話雖如此,這個小房子確實趣味十足。進入其中需要屈身,彷彿在進行某種儀式般地進入另一個世界,而地板上的鏡面效果更是讓人有種奇異的錯覺,整個空間都是在無限延伸,又像是某種奇幻場景的入口。
再自然不過的事
《再自然不過的事》展覽簡直是親子互動藝術的完美示範,四位藝術家攜手打造通透無隔間的大型空間裝置,讓藝術不只是靜態欣賞,而是能走進、摸索、甚至玩耍的體驗!
辛綺的〈移光盆地〉螢光森林裡的沙包狂歡
這裡絕對是小朋友的天堂——上千顆螢光沙包如波濤般層層疊疊,構築出一幅奇幻的山河地景。微微幽暗的展間搭配迷幻燈光,宛如進入一座童話森林。但對於身為大人的我來說,小朋友盡情奔跑的同時,我卻只想躺倒在沙包堆上,閉上眼睛好好放空,享受一下靜謐的夢幻時刻。
鄭奕臣的〈心感地圖-河〉在地圖上蓋出記憶
這個空間裝置結合 1960 年代與近期的 淡水河流域空拍衛星圖,讓觀眾能在圖面上構築迷你立體建物,堆砌出屬於自己記憶與想像的「共創地圖」。最有趣的是,現場還有一座 回收玩具打造的巨型玩具樹!參觀者不僅能自由創作,還能選擇將作品帶回家,或是讓它留在展間,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整場展覽既富有遊玩性,又充滿思考空間,讓自然地貌與人造環境交織成一場別具意義的互動。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成年人則在這片奇幻場域裡回溯童心,這不就是最理想的藝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