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成立於 2018 年,宗旨是保存、展示並教育過去威權時期的歷史,也希望藉此推動現代的人權理念。
這座博物館不只是一棟建築,而是由兩個園區組成:新北市新店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以及台東綠島的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前者過去曾是軍事法庭與看守所,後者則是曾經用來監禁政治犯的地方。
綠島那一區我曾經去過一次,當時對台灣歷史還不太熟,也對「政治」毫無興趣。現在回頭看,心境已經不太一樣了。這次趁著想出門走走,就選擇來到景美紀念園區,看看這裡展示了哪些過去的痕跡,也算是給自己一個重新認識歷史的機會。
新店景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位在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上,是一處保留了戒嚴時期歷史痕跡的空間。園區裡還能看見當年政治受難者曾經經歷過的場域,包括軍事法庭、看守所、會面室等,透過場景重現、口述影片、模型展示與導覽,讓人不只是「看展」,而是能真切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壓迫與沉重。
目前園區包含了第一法庭、軍事法庭、人權紀念碑、汪希苓特區、兵舍區、仁愛樓等幾個主要區域,每一處都有它的故事與意義。
如果回頭看這塊土地的沿革,也能感受到它經歷過的轉變:
- 1957 年是國防部軍法學校的所在地
- 1968 年起,成為警備總部軍法處、軍法局、看守所等軍事單位的集中地
- 1984 年,江南案爆發,情報局局長曾在此被監禁
- 1992 年後,轉為海岸巡防司令部與其他軍事單位使用
- 1997 年興建了第一法庭
- 2002 年被認定為見證威權統治與國家暴力的歷史遺址
- 2018 年 3 月 15 日,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成立
- 同年 5 月 18 日,景美紀念園區掛牌啟用
這裡不只是博物館,更像是一個讓人慢慢走進歷史、重新理解人權價值的場域。
時間:0900-1700(週一休園,如遇國定假日正常開園並於次日補休。除夕、春節及初二休園。)
電話:02-22182438
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門票:免費入場
如何前往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以景美紀念園區的地理位置來說,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覺得開車比較方便,但實際上停車並不容易。園區內的停車場目前僅開放給公務使用,一般訪客是無法停車的。所以如果是來參觀,我自己會比較推薦搭乘大眾運輸,省事又不必煩惱車位。
🚍 公車路線選擇很多,可以搭乘 673、905、906、909、930、綠2、綠5、綠6、綠8 在中正路的「莊敬中學」站下車;或是搭 793、796、918、933、962、綠3,在復興路的「莊敬中學」站下車也可以。
🚇 捷運的話,有兩種方式:
- 搭環狀線到「十四張站」,出站後從民權路右轉溪園路,再右轉復興路,步行約 10 分鐘就能抵達。也可以在捷運站前租借 UBike,騎到園區更省力。
- 或是搭松山新店線往新店方向,到「大坪林站」1 號出口出站,同樣租借 UBike,騎到園區大約是 10 分鐘左右。
園區也有設置 UBike 租借站,只是位置比較隱密,建議可以先查一下地圖再出發,會比較順利。
景美紀念園區導覽資訊
景美紀念園區在導覽方式上算是蠻貼心的,無論是喜歡有人帶著走、還是偏好自己慢慢逛,都有對應的選項可以選擇。
- 團體導覽
如果是十人以上的團體,可以事先預約導覽服務。建議在參觀日前一週完成預約,方式有兩種:- 預約電話:02-82192692
- 官網預約
- 定時導覽
每天固定有兩場導覽,分別是早上 10:30 和下午 14:30,不需要事先預約,只要在導覽開始前走到服務中心集合就可以跟上。 - 語音導覽
不想跟團、也不想被打擾的話,可以選擇語音導覽。只要帶著有效身分證件,到服務中心借用語音導覽機器,語言選項非常多:中文、台語、客語、英語、日語、韓語、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都有,算是蠻國際化的。 - APP導覽
如果是 iOS 使用者,也可以下載 APP 自助導覽。只要在 App Store 搜尋「國家人權博物館NHRM」,就能找到中文版本的導覽內容,邊走邊看也很方便。
景美紀念園區-第一法庭
第一法庭原本是軍法學校的籃球場,直到 1977 年才改建成軍事審判法庭,也是整個景美紀念園區裡規模最大的一間。當時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使用,審理過不少重大案件,包括「美麗島事件」這類具人權代表性的政治案件,也有妨害秩序、公共危險、搶奪強盜等刑事案件。像是「人民解放陣線」戴華光案、吳泰安匪諜案、余登發父子匪諜案、李師科連續搶劫殺人案等,都是在這裡留下過痕跡。
現在的第一法庭已不再是審判場域,而是轉型為展示空間,重現當年「美麗島事件」的審判過程。現場有模型、照片、文字紀錄,還播放當時的新聞片段,讓人能更清楚理解戒嚴時期的軍事審判流程。最讓人震撼的是,當時不只是軍人,連一般平民也可能被送上軍法法庭,這點真的很難想像。
戒嚴時期從 1949 年一直延續到 1987 年,是台灣政治最敏感的一段時間。不只兩岸局勢緊張,島內也全面限制人民的自由,像是集會、結社、罷工、罷課、遊行、請願、言論、新聞、遷徙等基本權利都被壓縮。雖然我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現在回頭看,真的會覺得那段時間的控制手段,跟一些極權國家的做法沒什麼差別。
活在現在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還是很難想像過去只因喊出「台灣獨立」,就可能被定罪成政治犯。這樣的現實,跟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民主自由,落差真的太大了。
景美紀念園區-軍事法庭
軍事法庭在 1999 年《軍事審判法》修正後,正式成為台灣最高軍事法庭的所在地。這裡曾審理過不少政治與刑事案件,像是柏楊案、崔小萍案、陳中統案,以及美新處、花旗銀行爆炸案等,都是在這裡留下過痕跡。
整個空間的格局是「一大兩小」,最右邊是軍事偵查庭,也就是判決前用來訊問嫌犯的地方。被告席沒有桌椅,只能站著接受訊問,庭上則設有書記官與軍事檢察官的座位。
中間是最大的一間法庭,也就是第四法庭。軍法官的配置會依照案件大小而有所不同,通常會有 1 到 3 位軍法官。左右兩側分別是軍事檢察官與書記官的位置,被告席上有一張小桌子,是用來宣判後簽名的地方。現在展示的是陳中統的自白書複製品與相關公文。左側設有辯護人席,如果是多人共同被告,後方還會安排木製長板凳作為被告席。
最左邊的空間是第五法庭,1968 到 1977 年間曾作為審判空間使用,後來也被當作警備總隊的辦公室。現在則轉型為展示「戒嚴時期軍事審判流程」的展區,讓人能更清楚地理解當時的司法制度與運作方式。
坦白說,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踏進法庭。雖然眼前的空間早已不再肩負審判職責,但整個配置和我腦海裡的印象差得有點遠。可能是電影看太多了,不管是港片還是美片,法庭總是被拍得很氣派:空間寬敞、木質裝潢、每個席位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舞台。
結果走進軍事法庭的那一刻,我心裡真的冒出一句:「蛤?這麼陽春?」整個空間冷冰冰的,沒有一絲溫度。法官所在的位置像是教室裡的講台,簡單到讓人有點錯愕。那種我原本以為會有莊嚴感的場域,反而讓我聯想到學生時期被叫上台報告的場景。
景美紀念園區-人權紀念碑
園區裡的人權紀念碑,是清水模的設計簡潔而沉穩,碑面上密密刻著一個又一個名字,那不是冰冷的字,而是曾經活生生的生命。這些名字,代表的是在威權統治下,因為思想或行動而遭受迫害的政治受難者。他們被判刑、甚至被處決,只因為追求自由、發聲、或是堅持自己的信念。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故事,也是一份提醒。提醒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民主自由,是有人付出代價換來的;提醒我們不該遺忘,也不該視為理所當然。這座紀念碑不只是紀錄,更是台灣走向民主的歷史見證。
景美紀念園區-汪希苓特區
走到汪希苓特區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 RC 結構的崗哨,海棠花玻璃敞開著,牆上貼著一張醒目的海報,寫著「汪希苓特區 被判無期徒刑的情報局長」。這樣的字眼真的很聳動,雖然我對汪希苓這個名字不認識,但光是這樣的標題就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會被關在這裡,還是無期徒刑。
這個空間之所以被稱為「特區」,是因為它是為了情報局局長汪希苓而新建的。在那之前,這裡只是一池水塘。整棟建築面積約 37.8 坪,除了汪希苓,還有一同監禁情報局副局長胡儀敏。裡面設有書房、客廳、寢室,外頭還有個小庭院,四面水泥牆包圍著的,就是他們能活動的範圍。汪希苓在這裡度過了三年的牢獄生活,後來因身體狀況與憂鬱症,被移送到陽明山的情報學校繼續服刑。
那麼,為什麼情報局的局長與副局長會被關在這裡?這就要回到 1985 年的「江南案」。江南,本名劉宜良,是《臺灣日報》的駐美特派員。他在 70 年代陸續揭露蔣家秘辛、駐美使館的內幕,甚至訪問前省主席吳國幀,引起我方情治與國安單位的高度關注。為了避免他的報導成為中共統戰的素材,政府曾試圖與他接觸、疏導,但成效不大。
最後,情報局竟然吸收竹聯幫的陳啟禮等人執行暗殺,直接在美國本土刺殺江南。這起事件牽扯極廣,不只情報人員,連黑道、甚至第一家庭成員都被捲入。臺美關係瞬間緊張,國際輿論也一片譁然。為了平息風波,汪希苓與胡儀敏成了被推上檯面的責任者。
景美紀念園區-兵舍
兵舍是一整區的建築群,最早建於 1957 年,全部都是平房結構,一共六棟。當時是軍法學校的教室和學生宿舍,後來則成了憲兵進駐的兵舍空間。
現在走進這裡,已經不再是軍事用途,而是轉型成園區的展覽場域。包含主題展、特展展場,還有文創商店和咖啡廳,整體氛圍也跟過去完全不同。從原本的軍事空間變成可以慢慢逛、慢慢看的文化場域。
兵舍1
原本打算直接走進兵舍 1,結果一抵達就碰上維修工人正在施作工程。雖然不影響參觀動線,但我還是下意識地繞開,先去逛了汪希苓特區,等心情沉澱些才又折返回來。
兵舍裡展出的主題是「白色恐怖歷史現場」,整個空間像是時光膠囊,把威權年代的社會氛圍與人們的處境一一攤開。展覽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平凡人日常中不會特別在意的舉動,在那個時代卻可能成為致命的罪證。印象最深的一則,是一位住在外島的居民,撿到中共散發的文宣,沒多想就讓朋友看了,結果因此被冠上罪名、蒙冤入獄。
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原來「自由」曾是一種罪名。國家不容許任何異議,只想清除所有異己的聲音,哪怕代價是犧牲無辜。他們不在乎百姓的生活與生命,只怕錯放任何一人。
兵舍2
在威權體制下,既然思想和言論都可能被視為犯罪,那麼自然也會有關押犯人的地方。像是保密局北所、南所、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三張犁招待所調查局等,都是當時政治犯被拘禁、偵訊的空間場所。
兵舍 2 的展覽就是聚焦在這段歷史裡最黑暗的一面,政治犯被關押的環境與所遭受的酷刑。現場不只是用縮小比例的模型呈現監牢與看守所的建築結構,還透過圖像與文字描繪出那些令人難以想像的刑求手段。看著那些展示,心裡真的會一陣發悶,因為那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事。
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押房」的還原空間。一間大約 6 坪的房間,竟然曾經關押超過 30 人。睡覺得輪流、空氣悶熱、濕氣重,味道自然也不太好聞。站在那個空間裡,光是想像就讓人感到窒息。那不是監禁,而是壓迫到極限的生存。
兵舍3
兵舍 3 的展覽主題是「是歷史,也是未來」,這句話一開始看似抽象,但走進展區後,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重量。這裡展出許多過去未曾公開的政治檔案,在長達 43 年的威權統治下,許多真相被掩蓋、被遺忘,直到解嚴後,人們才一步步靠近那些曾經被封鎖的記憶。
其中一個展區「獄外之囚」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它講的是那些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親友,雖然沒有被關進牢裡,卻也在社會的眼光與制度的壓力下,被迫活在一種無形的囚禁中。這讓我立刻聯想到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那句「沒有人願意用 20 年養出一個殺人犯」真的戳中人心。一個人的罪,卻要牽連整個家庭,這種標籤式的眼光,至今仍在社會某些角落存在。誰都不想被貼上「某某某的女兒」、「某某某的兒子」這樣的標籤,獄外之囚不只是過去的故事,也是現在、甚至未來仍可能會發生的現實。
另一個展區「遲來的遺書」則是讓人心頭一緊。這些遺書原本是政治受難者在行刑前寫給親人的最後話語,應該是充滿思念與回憶的文字,卻被當成機密檔案封存起來,家屬多年來連一句話都收不到。直到 2011 年,這些遺書才陸續被返還,但也有不少遺書就這樣消失了,成了「消失的遺書」。那種失落感,不只是家屬的痛,也是整個社會對歷史的缺口。
兵舍4
兵舍 4 是園區裡的商店區,販售不少台灣在地的特產和小物,也有一些選書可以翻翻,整體氛圍偏文青感。裡面還有兵室咖啡進駐,讓人可以在參觀途中或結束後,找個地方坐下來喝杯咖啡、吃點輕食或簡餐,稍微喘口氣。
以博物館內的餐飲價格來說,兵室算是蠻親民的。簡餐的味道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家常風格,配菜也不隨便,都是當日現炒,吃起來有溫度。加上室內空間明亮、座位配置舒服,逛完兵舍主題展和特展後來這裡補充一下能量,真的很剛好。尤其是仁愛樓比我預期的大很多,走完一圈還真的會想坐下來休息一下。
兵室咖啡的詳細介紹我有另外寫一篇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點下圖進去看看,裡面有更完整的餐點心得和空間分享。

虛擬實境體驗空間
兵舍4與兵舍5之間,有一處「虛擬實境體驗空間」,外觀低調但蠻有存在感。玻璃門上貼著活動海報與QR Code,看起來是採預約制,依照固定場次開放參觀。旁邊牆面則張貼著《無法離開的人》的海報,主題是綠島關押政治犯的歷史場景,由政治受難者親自述說當年的經歷。
這部作品串起多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透過 VR 沉浸式體驗,希望讓不同世代都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重量,也重新思考人權的價值。每天有四個場次,分別是09:30、11:00、14:00、15:30,片長為35分鐘,有興趣的話可以到 Accupass 搜尋《無法離開的人》進行線上預約。
由於,這次參觀完全是一時興起,也沒事先安排好時間,加上場次也沒對上,只好先跳過這個空間。下次有機會再來,會想好好體驗看看。
兵舍5
兵舍 5 的展覽主題是「請說國語?!」,一走進展區,就能感受到那段語言政策所留下的痕跡。展覽回溯的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推廣國語而實施的語言管制政策,當時不只鼓勵大家說國語,還明令禁止在公眾場合使用方言,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這項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清除日治時期留下的日語影響,並將華語確立為台灣的官方語言。
最嚴格執行的地方是校園。從罰站、罰錢,到學生脖子上掛著「請說國語」的牌子,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大人來說,這些記憶應該都還很鮮明。
我自己是解嚴後才入學,國語和台語交錯的對話在童年裡還算常見。但這項政策的影響其實很深,讓很多孩子漸漸失去了與母語的連結。像我就是二分之一的客家人,但一句客語也不會說,更別提聽懂了。這種語言的斷層,不只是文化的流失,也是一種身份感的模糊。
現在的教育開始重視方言的保存,把母語列入課綱,希望能讓下一代重新找回語言的根。這場展覽不只是回顧歷史,更像是一種提醒: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也是文化的記憶與情感的載體。
展期從 2024/12/23 到 2025/10/26,有興趣的話真的可以安排時間來看看。
兵舍6
兵舍 6 的影音展《真誠守護》,讓我認識了長白雲之鄉紐西蘭毛利人的堅韌與信念。展覽聚焦在他們面對殖民歷史時,如何守住自己的主權、語言與文化。不是靠激烈對抗,而是透過一代代的堅持與實踐,讓毛利文化不只是活著,更是有力量地存在著。
毛利人不只在爭取正義與賠償的路上走得深遠,他們的文化價值(Tikanga Maori)也展現出一種內在的尊嚴與持續性。這種力量成為全球原住民族人權運動中的典範。展覽透過影像與聲音,讓人感受到毛利文化的脈動,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日常。
仁愛樓-景美看守所
仁愛樓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原本是軍法學校的操場和學生浴室。後來軍法學校遷離,這裡就被重新規劃,考量到戰時疏散與看守所的雙重任務,參考了國外監所的設計,由軍工局負責興建,並在1968年完工,成為警總軍法處的看守所。原本設在現在喜來登飯店舊址的看守所,也在那時搬遷至此。
在戒嚴時期,這裡不只關押軍人,也囚禁非軍人,許多政治犯都曾在這裡度過一段時間。像是余登發、黃信介、柏楊、呂秀蓮、施明德、李敖、陳菊等人,名字一個個看下來,會突然意識到這棟建築曾經承載過多少沉重的歷史。
警衛室
這裡是政治受難者踏入看守所的起點。在被關進押房之前,他們得先在這個空間裡按下指紋、接受搜身。牆上掛著手銬與腳鐐,沉甸甸地垂著,像是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壓迫。如果想知道那份重量有多真實,警衛室前的地板上擺放了一副腳鐐,可以親手試試。那種束縛感,不單是金屬的重量,更像是歷史壓在身上的一層陰影。
醫務室
受難者剛入監時,會到醫務室做基本的健康檢查。這裡也是他們平時身體不舒服時的診療空間。只是設備真的很陽春,藥品也不夠齊全,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還是得送去軍方醫院處理。
有些受難者本身是醫師,進來後就被指派當外役醫師,替其他受難者看診。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他們不只要面對身體病痛,還得處理精神崩潰、自殺、絕食等狀況發生的受難者。因為醫務室資源有限,有些醫師甚至會自己想辦法準備藥品,只為了多救一個人。
我站在這個空間裡,忍不住想起小學時的醫務室,同樣的白牆、同樣的簡陋感。在仁愛樓裡,大多數展區都沒有冷氣,而這裡有冷氣!夏天來參觀真的會汗流浹背,記得帶水瓶,不然可能還沒走完就先中暑了。
錄音室
雖然這個空間被稱作「錄音室」,但它跟我們熟悉的那種錄音棚完全不一樣。這裡不是用來錄製音樂,而是獄方專門用來監聽受難者與親友會面的地方。由外役負責操作錄音設備,政戰官則戴著耳機全程監聽,只要覺得談話內容不妥,就會直接中斷會面。
這樣的監控方式,讓每一次的會面都充滿壓力。受難者與親友之間的對話,得小心翼翼地進行,甚至有人會把真正想說的話寫在手心裡,用眼神或手勢傳遞,只為了避開監聽的耳目。
面會室
面會室緊鄰著那間名為「錄音室」的監聽空間。受難者與親友的會面,並非面對面,而是隔著玻璃、鐵柵欄透過對講機進行。更嚴格的是,只能使用「國語」交談,時間也被限制在短短10分鐘內。
押房
景美看守所裡的押房分成三種。最多的是男性押房,受難者一旦被關進來,就得在這裡等待起訴與審判。若是被判死刑,腳鐐會一路跟著,連最基本的日常活動都變得困難。同房的難友通常會伸出援手,在這樣的環境裡,彼此的幫助成了活下去的支撐。
另一種是外役押房。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工作期間的休息空間,但實際上,它更像是制度下的一種延伸。受難者被安排到工場做事,像是手工製品、包裝、清潔等等,雖然被稱作「外役」,但整個過程仍在監控之中。押房只是讓人暫時喘口氣的地方,並不代表真正的自由。
最後是最少數的女性押房。女性政治受難者因為牢獄隔絕,無法與家人見面,對有孩子的母親來說,這種思念特別難熬。她們沒有放封的機會,只有在開庭或面會時才能離開押房一步。也因此,面會日成了她們最期待的時刻,那是少數能與外界連結的片段。
外役工場
監獄內設置各種工場,有乾洗房、洗衣工場-水洗、洗衣工場-燙衣區、鍋爐房、手工藝及縫紉工場等工作,許多受難者在擔任外役時的工作時間很長,拿到的酬勞卻十分微薄。
圖書室
圖書室的書籍借閱對象包含外役人員與押房內的受刑人,其中最多的借閱者是來自押房。介紹裡特別提到這點時,我心裡冒出一句:「這不是理所當然嗎?」如果每天都被關在裡頭,書本大概就是少數能陪伴時間流動的東西了。
外役人員雖然也能借書,但不能自由進出圖書室挑選,只能透過負責圖書室的外役幫忙取書。
外役餐廳
擔任外役的政治受難者,每天固定在早上七點、中午十一點半、傍晚五點半三個時段用餐。集合的方式由班長吹哨或搖鈴,大家依序進入餐廳。每桌坐六到八人,餐點最初是三菜一湯,後來因應政令調整成四菜一湯的「梅花湯」形式。早餐通常是饅頭、稀飯配幾樣小菜,中晚餐的菜色會稍作變化,整體風格接近軍中伙食,簡單、樸實。
光是看到桌椅的排列方式,就讓我不自覺聯想到電視裡的軍中場景。那種整齊劃一的氛圍,加上早就聽過軍隊伙食的「傳聞」,要說飯也多好吃,我是不信的!不過,外役的生活,在某程度是不是也複製了軍中規訓呢?
外役餐廳展區中,放有一張中間為空洞的報紙,原以為這是什麼藝術裝置,或者是要靠著這個洞來窺探什麼?結果一看介紹是因為有不讓受刑人看的內容,就會剪下,就形成如此名為「洞洞報」的報紙。
觀展後心得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裡,言論自由、性別平權、族群文化的多元性,都能在日常中真切感受到。但這些自由不是憑空而來,是有人在過去付出代價換來的。歷史留下的文字,不只是紀錄,更是提醒。提醒我們在感謝的同時,也該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讓未來更好?自由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不斷修正與前進的過程。
景美紀念園區比我原本想像的大很多,建議大家穿好走的鞋,帶水瓶,喝完可以在飲水機補水。別忘了噴防蚊液,尤其是夏天,蚊子真的不客氣。平日人潮不多,走在仁愛樓的走廊或押房前,有時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那種靜默感會讓人心裡發毛。如果是容易感到害怕的人,建議還是結伴前來比較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