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想來很久的山,礙於離居住地太遠又位於平日較無人煙的地方,遲遲無法成行。好在喜歡登山健行的朋友不止一、兩位,而這次的旅伴個個是登山好手!一路上都有被照顧的感覺 :)。原先預計上週就要來看看這座山的風景,因天氣的關係而延宕至今,雖然當日的天氣陰沉了一點,山巔上的景色也大多是霧茫的一片,在沒有任何陽光照映之下,還是讓人覺得是座不錯的山,就曉得它有多值得來看看!
內容目錄
白 石 山 – 白 石 埤 登 山 口
動身的前一天,還在考慮究竟要哪個登山口進入?欲登白石山有三個登山口,多數健行者會從打鐵寮古道方向進入,而旅伴之一也是這麼規劃,只不過這樣登山的時間也跟著拉長許多;前往途中,在車上與旅伴們討論著,最後採取我規劃的由白石埤登山口進入,距離最短也最快登頂,缺點則是從台7線轉入桃118縣道,再接產業道路後,馬路會越來越窄,窄到僅容一輛車經過,是完全無法會車的情況。若選擇此登山口,請於上午來訪,下午進入的話,很容易遇見下山的山客們。
白石埤登山口就位於白石埤對面,馬路窄小,登山口處的腹地能同時停三輛車的廣度,如果可以還是騎機車會方便許多。而登山口處則是有著廢棄的建築物,裡面雜草叢生,看見這幕,旅伴就問:「為什麼妳可以找到這樣子的地方?我光看這樣的建築就不會想要從這裡進來!」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只能回答『因為我大多數到登山口都是騎機車啊!所以一切皆是〝機車思維〞。』
白石埤登山口(岩稜段)→白石山約1,100公尺,回程繞過白石山,走往岩壁段至白石埤登山口約1,300公尺,全程約為2,400公尺。
白 石 山 步 道
白石山的步道由泥坡、泥階、岩石塊、岩石徑等組成,遇前天下雨的話,就非常不建議前往,會整路都處於這滑、那滑的情況。這次前來的前一天,北部有稍稍下雨,還是有部分路段是濕滑的,不過並不是太過嚴重。為了應付泥坡,還帶了從未使用過的登山杖,沒想到這一路上,使用它的人都不是我,而是另一位忘了帶登山杖的旅伴。而我使用登山杖的時機,就是下山路過一開始最為濕滑的路段,還是旅伴站在我身後,把登山杖頂在泥土中,我扶了它一把安心下山,這算有使用到嗎?
步道一開始是一路向上,坡度不會太陡,有時爬過一個坡後,就會出現較為平緩的路段。開頭沒多久,就見油桐花掉滿在地,看地上的花況能知曉此登山口還是蠻多人進出的,只見花朵大多都被踩爛了。旅伴問:「會想這時候來爬這座山是為了油桐花嗎?」我說:『不是耶!我鮮少為了追花而爬山。』個人喜歡的是預料之外,而不是預期之中。有時,去某座山恰好遇見花季,才就會顯得自己很幸運,收到大自然賞賜的禮物。
▲旅伴正在拍攝凋落的油桐花。
▲從樹梢一朵朵掉落在泥土上的油桐花。
▲這段泥階超滑,剛上來時,就遇一位登山客正要下山,好險有拿登山杖,因為他在最後一階時,差點滑倒。
彎繞如之字型的山徑,拉緩了坡度,沒有陽光,卻因不斷向上而開始流汗。前段的步道沒有多美,只是多了兩位正在研修「青草課」的旅伴,讓這健行有趣又豐富,看著他們在辨識並討論山中的綠葉花草,就覺得可愛!就算是不認識的小花,也會因生長得漂亮而仔細觀察。而這裡有許多昆蟲,連蝴蝶都有我半個手掌大,旅伴表示: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很好。就這麼邊研究、邊健行,提醒著這路段會滑、步道上的繩索是否牢固的話題,一路上到開始微風吹入的步道段。風,拂去了全身的燥熱,讓人多想站在原地不動,那陣陣輕風使身體降溫感到非常舒適。眼前的岩石徑與樹木接連而去,那延伸的美感,讓我們在此拍了好幾張照片。
▲之字型的山徑拉緩坡度,讓健行更為輕鬆。
▲有時,也會遇見需要繩索輔助的步道段。
▲旅伴:「雖然不曉得它是什麼?但覺得它好漂亮哦!」
▲樹根階也是原始山徑裡常出現的步道元素。
▲有微風吹入且讓人想佇留一下的岩石山徑。
岩 稜 段
步道中段時會一分為二,右邊是明顯的上坡為岩稜段,左邊看著平坦,後續卻是陡峭的下坡再轉上坡是為岩壁段。想要兩段步道都體驗到,就可以選擇右上左下或是左上右下,而我們選擇的是岩稜段上、岩壁段下。岩稜段步道上巨大岩石們,早已被鑿出一個個階梯,不會太難走,在此時也逐漸有了向外視野,風依舊涼快。只是走在岩稜上,對於恐高症的人而言,是種考驗與挑戰!
選了一顆無綠植遮掩視角的岩石,旅伴一個個輪流站上去拍照,而我只能定格在原地,一步差錯,那懼高症就會犯了,這時就只能充當攝影師的角色。當症狀一升起,旅伴就問:「妳當初選這座山就知道它是這種模樣嗎?」『我知道的,這種程度還能接受!如果是劍龍稜那種,這輩子都無法去爬。』認清自己能承受到哪,也是爬山的重要準則之一,不要硬扛、硬撐,視安全為首要。
▲上岩稜後,視野漸漸開闊,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讓城市若隱若現。
▲岩稜段步道約將近500公尺長。
白石山的山頂是很吃天氣的,當日處於四周圍皆是白霧,不到濃厚如白牆一面,能隱約看出石門水庫及宛若剪影的層層山巒,開始想著是晴朗好天氣的話,這裡的景色應該會迷的我不想下山啊!也懂得剛才遇見一群人馬正在巨大岩石上喝著現泡咖啡、邊聊天、邊賞景的愜意時分了。
▲層層疊疊的山巒與其脈絡的延續,讓人好想在晴天時見上一面。
▲尚未抵達白石山前,還有山友搭建的簡易休憩點,連椅子都很堅固呢!
白 石 山
白石山,海拔高度為625公尺,其最大的特色是山頂是個極為巨大的砂岩壁,岩石上刻著「白石山」三字,無任何基石,視野展望非常好,可遠眺山形酷似鳥嘴且為大溪最高峰的金面山,一側為綿延不斷的山,另一側能見大溪區的城景。另外,這些岩石在很久很久很久的以前,是經由地殼變動而從海底抬升形成的,所以繞下走岩壁段時,更能清楚看見那岩壁壯觀雄偉的模樣。
▲前方那形似鳥嘴就是大溪的金面山。
▲白霧籠罩下的城景。
岩 壁 段
離開山頂來到一處形似愛心的石頭,裡面盛滿著雨水、露水,也是一攤死水。光形狀就與旅伴研究半天,覺得像愛心、像蘋果,也像桃子。而其旁就是往岩壁方向,是一段不是太長的下坡段,只是坡度較陡,下山時要小心謹慎些。接下來,就是無限的下坡及緩坡,讓腿長的人能適時地發揮自己的優點了。
岩壁段步道除了那直聳的峭壁異石外,還有不少斷裂、腐朽的樹木,跌落於步道旁,或是直接被其他的樹木〝架住〞。如果說,上山時是在觀察小花小草,那麼下山的我們就換成了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樹木、樹藤形成的奇異新奇的畫面。
▲樹木與樹木之間的交戰。
▲斷裂的樹木形似許願骨,從上邊掉下來,剛好被其它樹木牢牢接住。讓人想起,以前在學期間,騎著腳踏車放至停車場,放學回家後,遇見幾次沒有任何側柱的腳踏車,像柔弱無骨的少女一樣,依靠著自己的腳踏車。
▲「壁立千仞」大抵形容的是這般畫面。
▲岩壁上一個個洞,讓我想起壺穴。
岩壁步道比岩稜步道更難走,看似平緩卻是不斷向下的節奏,尤其石塊及石塊中的間距,更是一度讓下山的我們蹲下身以求穩定,能時時看見佈滿青苔的石塊,突然會有一區塊特別地光滑,原來這都是上下山往來的山友,順手扶其一把,扶著扶著,就成了那光滑的模樣,於是也跟著「前輩」們的「手跡」下岩壁段。
▲個人覺得這塊巨岩與骷髏頗為相似。
▲扭轉的很有藝術感的樹藤。
▲一棵從岩壁中生長的樹木,垂落直下的樹根,讓旅伴大呼「樹根好長哦!」
本身不是追花愛好者,以近幾次賞桐的經驗來說,發現所謂的賞桐,賞的都是地上的桐花,而油桐樹大多也長得很高,無法像賞櫻一樣,與樹上的油桐花合照一張像,只能撿撿凋零在地的桐花,可是那遠看時,真的像是滿地衛生紙啊!
原始山徑有趣的是不單一的路徑,像是一個下坡,每個人踏的路徑都不相同。遇見一棵橫倒的大樹木,已然成為步道的一員,要嘛跨過樹木,要嘛從樹根斷裂那處下,只是巨大的樹根遮擋住前方步道,以致於無法判斷從樹根處下是否安全,於是我先跨越樹幹,好險樹幹有綁上護繩,可以拉其一把,順利通過,但連腿長的人跨過都覺得有點「ㄍㄧㄥ」,探視樹根後的情況,請兩位旅伴在那處下來。畢竟,那棵樹太大,底下留的空間又無法讓人鑽過;有時,遠看很簡單,實際行動後,才會真正理解到難處在哪!
▲橫倒的樹木。
岩壁路段比岩稜段更長,下坡下到連連拿手機確認究竟還剩多少距離,就在一個岔路處,看見一木牌寫著「白石山(約40分鐘)」,經其他山客的指路,表示從這裡就可以回到白石埤。二話不說,又繼續了一段小小上坡,只是那小小上坡可不是太和善就是了,慶幸在步道一分為二時,沒選擇從這裡前往白石山啊!看著很難,以為在攀爬時,會死死扒著繩索不放,不料那坡看起來很陡,踏上後發現踩點多到完全沒有腳滑的疑慮,很輕鬆的一階階踏上,結束!
上完這段坡後,又回到岩壁、岩稜匯集之處,接下來僅剩的就是原路返回。檢視這趟健行之旅,時間花費最多的就是在岩壁這段,其餘的都還好。若不常爬的人,想來白石山頂看看風景,建議從白石埤出發,岩稜段上下,原路返回。
▲上完這段坡,就會回到步道一分為二之處。
▲突然就變很小一隻了,當個這坡段的比例尺。
資 訊 與 交 通
白石山 白石埤登山口
定位【24.845501, 121.317047】
檢視較大的地圖←按此規劃路線
大眾運輸(不建議)
公車☛搭乘5090、5091、5093、5094、5099、5104、5104A、5104B、5105、5106、5106A、5107、5109、5301、L701A河東線、L701河東線至〝湳溝〞下車,行走約2.4公里,即可抵達白石埤登山口。
自行前往
汽車☛ 可停於登山口前腹地,但因前來這段途中,馬路過窄,無法會車,請於早上出發,或改騎機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