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是新北市最南端的行政區,也是台灣知名的溫泉鄉。對於觀光客而言,烏來最為知名的就是烏來老街與溫泉,除此之外,也是泰雅族重要的居住地,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
烏來的泰雅族,都是很久以前從大霸尖山遷徙而來,也是泰雅族移至台灣地理最北部的地區。而烏來(Ulay)的地名,在泰雅語中是指溫泉之意。烏來福山是泰雅族最初移居的地點,稱為福山部落,泰雅族語為德拉楠。德拉楠部落位於南勢溪上遊水源保護區,山林景緻原始,清幽純樸,也蘊藏許多珍稀動植物。由於鮮少開發,德拉楠部落也成為目前烏來最具原住民風格的部落。
想要了解泰雅族的生活、信仰與文化,德拉楠文化營是最佳的選擇。可以從德拉楠文化營中,親身體驗泰雅族的傳統生活,更可以在此學習到泰雅族的射箭、狩獵等技藝,也能品嚐到泰雅族的傳統美食。
內容目錄
德拉楠文化營
隱身在福山部落的德拉楠文化營,是體驗泰雅文化和探索山林秘境的絕佳去處。由泰雅族人嘎拜(Qabay)創立的德拉楠文化營,秉持著傳承泰雅文化、培育新一代獵人的使命,透過實務操作和導覽的方式,帶領遊客和部落孩童深入泰雅族的狩獵文化。
甫踏入德拉楠文化營,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巍然聳立的泰雅族瞭望台,彷彿訴說著泰雅族與山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裡,遊客將有機會與部落耆老近距離接觸,聆聽傳承已久的祈福吟唱,也能透過DIY體驗親手製作竹杯、竹筒飯,並學習製作陷阱,體驗泰雅族狩獵的智慧。
隨著部落巡禮的腳步,深入德拉楠部落,從部落的建築、壁畫和雕刻中一窺泰雅文化的奧秘。在導覽員嘎拜的解說下,了解泰雅族的歷史、信仰與生活方式,感受泰雅族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泰雅族耆老祈福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其宗教信仰主要為祖靈崇拜,認為祖靈是影響運勢興衰的守護者。泰雅族的祭典儀式豐富多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耆老主持的祈福儀式。耆老是泰雅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物,擁有豐富的傳統知識與經驗,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在泰雅許多傳統的祭典儀式中,通常由耆老主持,並伴隨著傳統的歌舞、音樂等。泰雅族的祭典儀式有播種祭、收割祭、狩獵祭及感恩祭等,透過現場的耆老祈福儀式,能反映出泰雅族人對祖靈的信仰、對自然的敬畏,更是重要的精神支持。
在德拉楠文化營的祈福儀式中,我們見到了德拉楠部落內年高德劭的耆老。在祈福吟唱前,營地內的遊客紛紛換上泰雅族的服裝,融入部落的氛圍。營主嘎拜介紹著放在桌上的小米酒、小米、山棕果實、芭蕉及醃肉等食材,這些食材象徵著豐收之意,代表著族人對祖靈的感謝。
祈福儀式開始,耆老身著傳統服飾,手持竹杯盛裝的小米酒,面向祖靈的方向肅然站立。耆老吟唱著古老的祈福語,祈求祖靈保佑族人平安健康、農作豐收、狩獵順利等。祈禱結束後,耆老用手指沾取竹杯內的小米酒,以彈指方式,向四方灑落,象徵著將祖靈的祝福傳遞給族人。泰雅族的祈福儀式,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展現,也是凝聚族人情感的重要活動。
竹杯、竹筒飯DIY體驗
在進行DIY體驗之前,嘎拜指著我們眼前的那座山,說著:「這座山、後面的山及後面的後面的山都是我的獵場。」光是嘎拜的獵場,就佔據了三座山頭。嘎拜還介紹了山中的桂竹林,桂竹是泰雅族常用的材料,可以用來製作生活工具、容器、建築等。
當天運用這些桂竹製作竹杯、竹筒。我們拿著鋸刀,鋸下自己心儀的竹杯、竹筒長度。原本以為鋸竹是一項十分費力的工作,沒想到在大家的合力之下,很快就完成了鋸竹的步驟。將鋸好的竹杯、竹筒先行洗淨,竹杯洗淨後,倒入營地為我們準備的馬告綠茶,馬告的獨特香氣與綠茶的清香完美融合,讓人回味無窮;接著製作竹筒飯,將竹筒盛裝八分滿的生糯米及小米,倒入水直到完全覆蓋米粒。最後,用芭蕉葉將竹筒口包覆住,送入蒸籠蒸煮。
整個DIY體驗流程非常快速且有趣。在城市裡,我們習慣了使用免洗餐具,但在這裡,我們必須親手製作竹杯、竹筒,才能享用美食。這不僅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更讓我們感受到原住民擅長利用自然資源,並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的理念。
部落巡禮
在等待竹筒飯蒸煮的空檔,我們跟著導覽員嘎拜進行了一次深入的部落巡禮。從德拉楠文化營出發,沿途欣賞著部落的自然風光,聆聽著嘎拜對泰雅文化的介紹。
一路前行,嘎拜指著路旁的一棵樹,說道:「這是一種叫做長柄紫苧蔴的植物,是泰雅族人在獵魚時常用的植物。」長柄紫苧蔴在泰雅族人的傳統生活中有著多種用途。
狩獵或外出時,泰雅族人會將長柄紫苧蔴的葉片擦拭在鏡面或刀刃上,可以防止鏡面起霧,讓視線更加清晰。而長柄紫苧蔴的纖維堅韌耐用,可以用來製作弓弦,是泰雅族人傳統狩獵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介紹神鳥希利克的故事之前,嘎拜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原住民族沒有文字可紀錄,因此他們的文化主要靠口述傳承。對於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動物,只有那些可食用的才會被賦予名稱,而其他動物則被歸為沒有名字的一類。
神鳥希利克,是泰雅族神話中的神鳥。相傳,從前有一塊巨石,有一天烏鴉和希利克鳥在巨石上討論;有人說:誰搬得動那塊大石頭,就可以獲得神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未卜先知。烏鴉上前躍躍欲試,結果無論怎麼用力,都無法推動,輪到希利克鳥時,牠僅有一隻手就把石頭推動了,於是大家紛紛誇獎牠,說牠具有神力,是神派來的。因此,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希利克的出現往往象徵著好運和吉兆。
在部落內,我們還看到了許多精美的浮雕畫作,這些畫作展現了泰雅族的傳統建築、遷徙史、以及雅文數字等文化符號。雅文數字是泰雅族獨特的數字系統,以泰雅族人的一生為形容,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部落的街道最吸睛的彩繪牆皆是出自一位來自桃園復興鄉爺亨部落的泰雅族畫家-米路.哈勇(Miru Hayung)所畫。他的畫作色彩鮮明飽和,形象溫潤和善,可從畫作上感受到他對族群與土地的熱愛。
也因為鮮艷的色彩,讓人更能從這些彩繪牆的畫作上感到生動,而每一幅牆面畫作都傳遞著泰雅文化,例如熱情的不限男女共飲一杯酒的文化、泰雅傳統婚禮的新郎揹新娘及泰雅三寶:紋面、編織、口簧琴融入畫作中,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早期泰雅族的傳統婚嫁中,會以獵到的山豬為聘金,於現場宰殺,若山豬濺出來的血越多,就越能象徵成家的幸福與甜蜜。紋面是泰雅族成年男女的必經儀式,在泰雅族文化中,紋面不僅代表著一個人已從青年成長為成人,更具有重要的社會身份與階級象徵。口簧琴是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由多個簧片組成,可發出獨特的金屬音色。早期的口簧琴由竹片製作,後來逐漸改為金屬材質。泰雅族人常在祭祀、婚喪嫁娶、狩獵等場合演奏口簧琴,藉由口簧的聲響來傳達訊息、表達情感。
▲泰雅族的共飲文化;意為勇士的山豬。
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原名為福山國小,是一所創校已逾百年的迷你小學,更是大台北地區唯一一所原鄉小學。學校座落於山林間,四周環繞著自然美景。
這所迷你學生的學生不多,學生族群以泰雅族為主,當然也有賽德克族、布農族等族的原住民學生。平常除了接受一般學科的教育之外,也授與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如泰雅語、泰雅族傳統舞蹈、音樂及文化習俗等。此外,學校也經常舉辦各種校內外活動,像是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泰雅文化祭、運動會及校外教學等,是一間充滿特色的原住民實驗小學。
雖未能踏入校內,但站在校門就能觀賞完校園。以原住民圖騰為外牆設計的教室外觀,讓整座學校散發著絢麗的色彩、活潑生動的活力。在校門旁邊,設有泰雅族的傳統房舍,因為教學場域的文化資產,故遊客無法入內拍照,僅能站在道路上欣賞。
▲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校門口旁的泰雅族傳統建築。
小學前的小路盡頭,是通往烏來近年來的知名景點-福山教會。
福山教會是當地原住民的精神信仰中心。最初的教會建築是由教友們共同搭建的簡陋竹屋,在宣教師的協助之下,由會友們以接力的方式在溪底撿石頭並改建為石頭屋。
隨著時間的推移,福山教會的石頭屋已顯老舊,空間窄狹、漏水壁癌嚴重,已無法滿足需求。在林慶台牧師的倡議下,一群有心人士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發起了「福山部落:方舟計畫」。該計畫旨在修建福山教會,打造一座結合大自然與基督信仰的建築空間。
歷經三年多,福山長老教會終於完工,其設計以「諾亞方舟」為靈感,外觀採用木構造,搭配大片玻璃窗,讓自然光線得以灑落入室內,內部則設有多功能空間,可供教友們聚會、禮拜、祈禱等使用。由於,外觀之特別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
食在森林
結束了精彩的部落巡禮,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穫和感動回到營地。嘎拜熱情地招呼著我們,準備為我們帶來一場豐盛的午餐饗宴。
首先,我們每人拿著一支竹串,來到已經升起營火的炭木旁。嘎拜為我們準備的是一大塊的五花肉,而不是切成片或串成串的。我們將五花肉放在炭火上烤制,享受著火烤的香氣和樂趣。當五花肉烤熟後,我們迫不及待地拿起肉串,品嚐著這份來自大自然的美味。五花肉外焦裡嫩,肥而不膩,充滿了炭火的香氣。這是我們吃過的最美味的五花肉之一。
在我們享受五花肉的同時,食在森林的餐點也已經上桌了。食在森林是一家致力於傳承泰雅文化精神的餐廳,他們使用當季蔬食,以簡單烹調手法,保留食材的原始風味,創造出多道道地的泰雅美食料理。
當日的餐點除了自己做的竹筒飯及鹽烤五花肉,還有馬告香腸、芥末醬佐龍鬍、鹽酥溪蝦、山蘇烘蛋、桂竹筍絲、地瓜、刺蔥南瓜濃湯及香蕉蛋糕等料理。在食在森林的餐點中,個人最愛的就屬五花肉和鹽酥溪蝦。五花肉經過碳烤後,香氣四溢,肉質鮮嫩多汁,讓人回味無窮。鹽酥溪蝦鹹香酥脆,整隻都能咀嚼,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這頓午餐不僅讓我們品嚐到了美味的泰雅美食,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泰雅文化。感謝嘎拜和食在森林,為我們帶來了這場難忘的味覺饗宴。
狩獵文化及陷阱製作
在營地的中心,矗立著一座別具特色的獵寮。獵寮是泰雅族傳統的狩獵建築,用於狩獵期間的臨時住所。而營地中的這座獵寮,則再現了傳統獵寮的樣貌,除了屋頂及結構採用了現代材料外,其餘均與傳統獵寮無異。
獵寮的外觀簡樸而粗獷,內部由竹子及木材等材料搭建而成。內部掛滿了各種狩獵工具,如弓箭、魚叉、魚筌和獵刀等。這些工具皆是由泰雅族人親手製作,材料均來自大自然。
在獵寮最顯眼的位置,是一個用石頭砌成的火塘。火塘上方掛著一排獸骨,那是泰雅族獵人狩獵的戰利品。嘎拜告訴我們,獵物的大小與重量代表著一種戰績,而泰雅族人不會信口開河的誇耀自己的成果,他們會直接展示獸骨,讓大家一目瞭然地知道這頭山豬有多重。因此,獸骨對於泰雅族獵人來說,不僅是戰績的象徵,也是一種榮耀的徽章。
泰雅族人擅長狩獵,這從獵寮內的狩獵工具中便可窺見一斑。弓箭是用來射殺大型獵物的,魚叉和魚筌則是用來捕魚的。這些工具的製作都十分精巧,體現了泰雅族人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獵寮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特別的設計。例如,魚筌的竹子間留有細縫,是泰雅族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泰雅族人認為,小魚和小動物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有生存且長大的權利。因此,他們在製作魚筌時,會特意留出細縫,讓小魚能夠自由逃生。
從獵寮中,可以感受到泰雅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他們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卻也敬畏自然。
▲魚筌與魚叉。
泰雅族人擅長利用自然環境製作各種陷阱,而這項技能也代代相傳。在德拉楠文化營,有幸向嘎拜老師學習了一種用於捕捉小型獸類的陷阱。製作這個陷阱只需一把刀和一些簡單的材料,包括繩索、竹片等材料。
首先,我們需要選擇一棵樹木,將繩索的一端固定在樹幹的高處。另一端繩索則綁住一段小竹片,並將繩索設計成套索。陷阱處,我們放置幾根竹片,當野兔、帝雉等小型獸類經過陷阱時,會踩踏到竹片,觸發機關,導致套索收緊,將動物牢牢困住。
這個陷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泰雅族人對自然環境的深刻洞察。他們善於利用樹木的韌性,並巧妙地設計了陷阱的機關,使其能夠有效地捕捉獵物。有趣的是,製作這個陷阱是泰雅族小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可見狩獵在泰雅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陷阱設置,設置完成後,以我們的手當作小型獵物踩踏過,一瞬息繩索就牢牢的套住我們的手指頭。
▲用兩塊小木板當作觸發陷阱的元素,但獸物越大越聰明,所以需要做一些天然掩蓋。
德拉楠文化營 INFO.
德拉楠文化營是深入體驗泰雅文化與狩獵智慧的理想之地。營地依山傍水,環境清幽,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在這裡,可以學習到泰雅傳統文化、探索泰雅狩獵知識及品嚐泰雅美食等。無論是對泰雅文化感興趣,或是熱愛戶外活動,德拉楠文化營都是不容錯過的選擇。
德拉楠文化營提供部落旅行及客制行程的服務:
- 部落半日遊、一日遊、兩天一夜的客製行程
- 特殊客製行程
- 原住民部落風味餐
一日遊文化體驗活動(時間視現場狀況調整),包含:耆老祈福、竹杯/竹筒飯DIY、獵人探索:大、小陷阱施放教學、竹串烤山豬肉、泰雅饗宴、部落巡禮、泰雅狩獵弓、搗小米/馬告咖啡。
一日遊活動費用$1,500/人(國中以上)、$1,200/人(國小生)。活動費用包含師資、保險、風味餐、搗小米、馬告咖啡、雜支等費用)。接受假日團體預約,15人以上。
預約專線:0926-264271
地址:新北市烏來區卡拉模基2號之2(按我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