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不少迷人的景點,其實都藏在不太起眼的角落。有些地方因為大眾運輸不太方便,得靠自駕才比較省時又順路。對於沒車或不會開車的旅人來說,想深入探索這些地方,確實會多一點挑戰。
不過,這並不影響台灣的魅力。這次想帶大家走進南投水里,拜訪一處將陶窯文化延伸發展的園區。這裡融合了歷史、工藝與生活美學,不再侷限為製陶的地方,而是一處能慢慢走、細細看,還能體驗陶土的空間,讓人感受到土地與手作之間的連結。
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南投水里的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一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地方。它創立於1927年,再過兩年就要滿一百歲了,目前由第三代經營,後續會有第四代接棒。園區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台灣現存最完整、也最古老的柴燒蛇窯。早期這裡以燒製大型陶製水缸聞名,是當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隨著時代變遷,生活習慣改變,窯業的榮景逐漸退場,但蛇窯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他們選擇轉型,把傳統窯業延伸成一個多元的文化園區。除了可以參觀窯體、了解陶藝歷史,還能親手體驗拉坯、捏陶的樂趣。園區裡也設有甜品店和咖啡館,以陶土為靈感,讓整個空間充滿生活感與創意。喜歡台灣文化、陶藝美學,或是對老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很推薦來這裡走一趟。


▲要到園區前,要先走250公尺的回窯路。
營業資訊、門票與交通
水里蛇窯文化園區位在南投水里的回窯路盡頭。從台16線的水信路一段轉進來,會先看到「迴窯路收費停車場」,這裡提供小客車停放,採計次收費。若是遊覽車,則建議停在回窯路路口的停車場。
回窯路本身是當地居民通行的道路,遊客需要將車停妥後,再步行約250公尺前往園區。這段不算長的路上,擺放了不少陶甕作為裝飾,也設計了適合拍照的小場景。途中還會經過一面寫著幾個字的牆,簡單幾句話,道出了陶藝匠人將一生心力投注在這門工藝上的精神,也讓人感受到陶藝這門藝術,除了技術,還需要時間與經驗的淬鍊。
時間:0830-1730(週三固定公休,部分週二公休,請至官網查看。)
電話:049-2770967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按我導航)
門票:
- 全票$150
- 優惠票$120 (7歲以上學生、65歲以上長輩)
- 愛心票$100(持有身障手冊本人及陪同一人、4至6歲幼童)
- 免費(3歲以下幼兒、水里鄉民-憑證入園)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介紹
水里蛇窯的名字,其實來自窯體的形狀。因為是順著山坡地形砌築,整座窯身蜿蜒延伸,看起來就像一條盤踞在山坡上的蛇。這座窯有兩個窯門,一個在左側中段,是側門,主要負責前半段作品的進出;另一個則在尾端下方,是尾門,則負責後半段的作品擺放。
燒窯的過程非常講究。從窯首開始燃燒,要連續燒三天三夜,溫度會一路升高到約1200度。這時師傅會用耐火磚和泥漿把窯首的三個孔封住,只留下一個小孔讓空氣流通。到了第四天,還要在窯的兩側加側火,讓整個窯內的溫度更平均。燒窯前,窯裡得先堆滿木柴,早期多使用相思木,一次燒窯要用掉約1萬6千公斤的木材,光是想像那個量就覺得驚人。現在則改用木材廠的廢料,既環保也延續了燒窯的傳統。
這座近百年的蛇窯,不只是燒陶的地方,也承載了不少人的童年記憶。以前附近的小朋友最喜歡跑到窯後方挖地瓜,再拜託燒窯的師傅幫忙烤。師傅會用燒完後的木灰蓋住地瓜,大約二十分鐘就能吃到香噴噴的地瓜。只是孩子們總是既想玩又怕地瓜被搶走,每個人都會做記號,用粉筆在小石板上寫名字,插在地瓜前面,那畫面光用想的就覺得可愛。
除了烤地瓜,窯邊的空地也曾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冰箱還不普及的年代,冬天要準備過年,肉類得先曬成臘肉。但冬天的陽光不夠力,肉常常曬不乾,大家就會把臘肉吊在窯邊,利用燒窯時的熱氣來燻。大約一週的時間,肉就能乾透,整村人一起準備年貨的場景,也成了蛇窯周邊的生活風景。
燒了多年的窯,會因為長時間的高溫與木柴燃燒,形成一種叫「柴灰結晶」的特殊痕跡。據老師傅說,這些結晶塊經過烈火淬鍊,早已有了靈性,只要摸一下就能帶來好運。甚至有未婚男女特地來到這裡,親吻一下柴灰結晶,希望能帶來好姻緣,成了蛇窯裡的「月老」象徵。
回顧蛇窯的歷史,早年受到政治與經濟環境的影響,窯場也曾製作過一些非生活用的器物,像是防空缸、實驗缸、陶管、硫酸甕等工業產品。日治時期,台灣開始走向工業化,對陶製容器與設備的需求也跟著增加。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蛇窯甚至被徵用為軍用窯,負責生產「軍用陶管」,用來做掩蔽設施。
當時的老師傅從沒做過這類產品,也不清楚具體需求,於是派了三位師傅到台北總督府確認規格。原本考慮七種尺寸,後來只選定一種,因為戰爭時期節奏緊湊,看到洞就得跳進去,沒時間挑選。這種軍用陶管埋設後只露出地面約五公分,上面有蓋子,讓軍人能迅速跳入躲避,稱為「防空窯」。
不過後來發現,人跳進去之後竟然爬不上來,於是加了樓梯的設計,也就是多放一個板凳。只是這樣一來,裡面太舒服了,怕軍人一躲進去就睡著,最後還是取消了這個設計。
你知道嗎?窯除了燒陶,竟然也能用來燙頭髮。這段趣事得從「搶窯」說起。
搶窯是指在窯內溫度降到攝氏兩、三百度時,同時打開中段的側門和尾端的煙囪門,讓工人迅速進入窯內搬出燒成的陶器。為了抵擋高溫,他們會穿上類似消防衣的麻布袋裝,戴上厚手套,頭上綁著頭巾,還得憋氣避免吸入熱氣灼傷呼吸道。這麼做不只是為了趕工應付市場需求,也能節省燃料。因為當作品搬出後,窯內還殘留著一百多度的熱度,這時再把下一批生坯送進去,就能少燒一些柴火。
有一次搶窯時,一位師傅忘了用毛巾包頭,衝進窯裡又衝出來後,頭髮直接變成爆炸造型。剛好被附近洗完衣服回家的婦人看到,靈機一動,發現這不就是天然的燙髮方式嗎?從此,每逢過年,當地婦女就會把竹子切成小段,將頭髮捲好、包上濕毛巾,到窯裡走個兩圈,頭髮就燙好了,還會帶點淡淡的竹香。
這樣的燙髮方式後來也成了靈感來源,演變出「陶瓷燙」這種髮型技術。蛇窯百週年時,園方甚至有考慮舉辦「燙頭髮比賽」,讓這段趣味歷史重新被大家看見。


南投有「陶三寶」,分別是陶棺、金魚缸和習字磚。雖然陶棺的造型相當吸睛,看起來氣派又有質感,但要推廣真的不容易。除了本身重量不輕,最讓人擔心的,是在抬棺過程中若不小心摔破,讓往生者露出來,這在傳統習俗裡是非常忌諱的。因此大家還是習慣使用原本的棺材材質,比較安心。
說到早年的生活,農村家庭裡通常沒有自己的廁所,大家都是使用公共廁所。為了讓民眾在夜裡不必摸黑出門,窯廠便生產出「夜壺」,不只方便解決三急,隔天早上還能拿去澆菜,算是當時非常實用又暢銷的生活用品。
有趣的是,在日治時期,夜壺的造型讓不少人誤以為是茶壺,還真的拿來泡茶用。只是用著用著,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才發現原來用途完全不一樣
戶外景觀
一走進水里蛇窯文化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兩層樓的建築,帶著濃濃的懷舊氛圍。木質結構、磚造牆面、木柵欄、紅燈籠……這些元素交織出一種時光感,其中還有一棟外觀像極了古代的客棧或酒肆,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不過,這些建築裡頭的內容可不只是裝飾而已,每一棟都與陶土有關。有陶藝教室可以體驗手作、有製陶工廠展示工序、有陶器店販售作品,也有藝廊與藝術館展出創作。不管是外觀或內部空間,都讓人想一探究竟。
園區裡有一件作品至今仍保持著金氏世界紀錄-千禧年雙口瓶,高達6.68公尺。這件作品是在921大地震後誕生的,當時園方感受到災後重建的艱辛與台灣人的堅韌,於是花了50個工作天重建窯場,並在2000年挑戰最高陶器的世界紀錄,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傳遞正向的力量,鼓勵大家走過震後的低潮。
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也很不簡單,採用中國傳統的「土條圈泥法」,這是早期製作大型水缸的方式。為了燒製這麼高的陶器,園方特別打造了一座直立式柴燒窯爐,並利用吊車組裝與拆卸的方式在原地完成燒成,最終成功締造了世界紀錄。
玩陶體驗
園區裡的陶藝教室,是個很適合親子同遊或旅途中想動手創作一下的地方。不需要事先預約,現場就能直接體驗,對臨時起意的旅人來說非常友善。
體驗項目也很豐富,像是:
- 陶土創作(可選手捏或拉坯,含上釉與燒製)$380
- 攪胎土創作 $580
- 手印陶板:大尺寸$900、小尺寸$450
- 釉下彩瓷(限平日)依品項計價
- 彩繪陶品 $300
有些作品完成後還需要燒製等工序,成品會由園方寄送到指定地址,運費是$180/每個地址。
那天是平日,我們一行人選擇體驗釉下彩。簡單來說,就是在已燒製好的素坯盤子上,用色料繪製圖案。每個人都畫得超認真,沒想到大家的繪畫天份都這麼高!盤子上的圖案不只可愛,還很有生命力,有人畫出動物、有人畫花草,甚至還有人把曾經在日本旅行時看到的場景直接畫上去,細節滿滿,讓我忍不住大讚太厲害了。
漢服和服體驗
若對「玩土」沒太大興趣,水里蛇窯文化園區還有另一種特別的體驗可以試試,那就是「漢服與和服的換裝體驗」。在這充滿古意的窯場裡穿上古裝,真的會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像是走進了某部古裝劇的場景,既有文化感,也很適合拍照留念。
不過這項體驗不像陶藝那樣說做就做,需要事先預約。方式是透過私訊聯繫園方,告知預計來訪的日期與時間,並確認想體驗的是漢服還是和服。如果是多人同行,也要提供人數與性別等資訊,方便安排。
體驗費用會依服裝的款式、質感與髮造服務有所不同,價格區間如下:
- 女士和服:$580-$1,280
- 女士漢服(基礎):$980-$1,380
- 女士漢服(刺繡):$1,580-$1,980
- 男士古裝:$680-$880
- 兒童古裝:$680-$880
現場會有專人協助穿戴,也會提供鞋靴、團扇、折扇等配件。整體換裝加上髮造的時間約需30分鐘到1小時不等,男士則快很多,大約10分鐘就能完成。換裝完畢後,可以在園區內自由活動兩小時,拍照、散步都很適合。
換裝地點就在園區的土土甜品店二樓,裡頭擺滿了各式漢服與和服,還有一整桌的髮飾與配件,最吸睛的是那隻慵懶的店貓-阿斑,一直很想逃到一樓跟人類玩耍的貓咪。
我這次選的是和服體驗,在聽完專人介紹各種款式與價格後,挑了一件附髮造的蕾絲款和服,材質有點像雪紡紗,穿起來輕盈又不悶熱,很適合這個季節。和服的穿戴過程比較繁瑣,要先穿上一件白色全罩襯衣,再套上選定的和服,接著挑腰帶的顏色、裝飾的款式、領口的蕾絲……零零總總一堆細節。幸好我不是選擇困難症患者,每一項都能迅速決定,整體流程算是順利。
髮造部分也讓我很驚喜。我的頭髮長度大約到肩膀,但專人還是很厲害地幫我做出合適的造型,搭配的髮飾也恰到好處。
我的旅伴選的是漢服,著裝速度快得像變魔術一樣,但她的髮造花了不少時間。我都在園區裡晃了一圈,她才慢慢現身。不過,等她出場的那一刻,真的覺得一切都值得。漢服加上髮造,美得讓人移不開眼,只差我們的眼鏡沒自帶古代濾鏡,不然真的會以為穿越了。她一出現,大家的鏡頭全都對準她,我瞬間「失寵」,也剛好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頓飯啦!


▲換裝體驗就是在土土甜品店二樓進行。


▲馬上在園區內開啟穿梭歲月之旅。
土土甜品店
園區裡的土土甜品店,是一間充滿創意的甜點小店。光是玻璃大門的把手就很有看頭,直接將店名「土土」以立體字鑲在門上,一眼就能感受到這間店的靈感離不開陶與土。
店裡最大的特色,就是把陶藝元素融入甜點和飲品中,讓人用「吃土」的方式來認識陶藝美學。像是泥漿咖啡、修坯蒙布朗、青花瓷乳酪慕斯、攪胎土土捲等甜點,光看名字就讓人充滿好奇,忍不住想點來試試。而且內用的話,甜點和咖啡都會使用蛇窯燒製的陶器盛裝,讓整個用餐過程更有質感,也更有趣。
店內空間也很美,保留了土寬窯磚牆的質樸感,搭配上二樓的粉玫色旋轉樓梯、芒草裝飾等細節,整體氛圍帶點韓系感,是不少人拍照打卡的熱門角落。不過要注意,想來土土甜品店用餐,必須先入園,不能單獨進來吃甜點。內用的低消是每人一個品項,記得安排好時間,好好享受這場陶與甜的美味旅程。
午餐-里山餐盒
當天的午餐是水里蛇窯推出的「里山餐盒」,由水里商圈創生共好協會結合在地陶藝文化與食材所設計。裡頭的蔬菜來自水里的青農,雞胸肉則採用低油減鹽的方式料理,再用餘溫悶煮,讓肉質熟透又不乾柴。白米選用鹿光米,做成兩顆三角飯糰,吃起來飽足又有米香。
最讓人驚喜的是便當盒本身,是由水里蛇窯設計製作的陶器,上頭還有石虎、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的圖案,吃完後還能帶回家繼續使用,既環保又有紀念價值。我自己覺得這份「陶便當」就像市面上常見的舒肥雞胸健康餐,但是好吃的版本。蔬菜的甜味特別合我胃口,份量也很有誠意,兩顆飯糰我只吃得下一顆,真的飽。
除了主餐之外,還附上湯品、甜湯、水果和烏梅汁,一整套吃下來,完全是飽到天靈蓋。還記得我那時穿著和服嗎?感謝它幫我好好束住小腹,讓我吃到變成大腹婆也看不出來:)。
整體來說,我真的很喜歡水里蛇窯文化園區。這次是跟著團體行程走,雖然行程安排得不錯,但園區裡還有很多細節我沒能好好看完,總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有機會,我自己是很想再去一次,好好慢慢逛、慢慢感受。也在想,不如把附近的景點一起整理起來,安排成一日遊,這樣就能更自在地探索水里這一帶,應該會是個很不錯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