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初體驗:一場$80的文化散步

這是第一次造訪史博館,主要是為了「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和「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這兩個展覽而來。原本只是想看看展品、拍拍照,結果一路看下來,不知不覺停留了好久。這次的分享沒有要做什麼全面介紹,只是記錄我在展場裡對某些作品特別感興趣、或是多看了幾眼的片段。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戰後第一家國家級博物館

第一次注意到史博館,是在台北植物園的荷花池畔。那天陽光正好,池面映著一座紅牆綠瓦的建築,像是從歷史裡走出來的身影。我站在池邊,心裡冒出一個念頭:「這是哪裡?怎麼這麼有氣勢?」後來才知道,那是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前身曾是日治時期的迎賓館,後來變成商品陳列館,再由國民政府接手,成了台灣戰後第一座國家級博物館。經過多次整建,才有了現在這座中國宮殿式的建築。隔著荷花池一看,屋頂的綠瓦在陽光下閃著光,高高的紅牆穩穩地立著,像是一座堡壘,有歲月痕跡的那種。

對「南海學園」的興趣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原來這一帶不只史博館,還有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整個園區把人文、藝術、科學集合在一起。建築風格也很一致,多是中國北方宮殿式樣,走在其中有種穿越時光的感覺。

史博館的館藏來自二戰後日本歸還的古物,以及接管前河南省博物館的中原文物。這些文物不只是展品,還是文化的記憶。因為建築本身是古蹟,加上空間有限,館方在2024年2月重新整修後,以「主題特展」為主軸,搭配部分館藏展出。若想靜靜的看展,花點小錢就可以觀賞了。

▲在館外的涼亭屋脊上可以看到多個獸形雕塑,有點可愛。

營業資訊、交通與票價

史博館位於南海園區南海路上,與北市的建國中學僅一路之隔。

如果是開車前來,可將汽車停於重慶南二停車場,平日一小時$30,假日則是$40。停好車後,走個550公尺就能抵達。搭乘捷運也很方便,淡水線或松山新店線於捷運中正紀念堂1、2號出口出站,沿南海路步行約10分鐘抵達或松山新店線於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沿著博愛路通過植物園,一樣為步行10分鐘後抵達。

如果不想走那麼多路,公車也是不錯的選擇。像是搭乘1、204、630在「建國中學站」下車;或是搭乘242、568、624、907、藍28在「植物園站」下車;再不然也可搭乘243、248、262、304、706在「中正二分局站」下車。這幾個公車站站點離史博館都不遠,選擇很多,看自己從哪裡出發最順路。

一走進史博館的大門,左手邊會看到服務台和自動售票機。如果你比較喜歡自己來、不想跟人交談,那就直接在機器上操作購票,流程簡單又快速。像我有時候就會選擇這種方式,省去排隊的時間。

倘若比較習慣有人協助,或是想順便問問展覽資訊,那就往右邊走,人工櫃檯就在那裡。工作人員都很親切,會幫你處理票務,也能提供一些參觀建議。

國立歷史博物館

時間:1000-1800(週二至週日;週一公休,若遇國定假日則營業,無延休)

電話:02-23311220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按我導航

門票:$80/全票(優待票、免票或開放免費參觀日,請至票價資訊。)

官網線上購票(本國)(外籍人士

當期展覽介紹

史博館的空間規劃很清楚,整棟建築共有六層,包含地下室一樓。一樓是主要入口,除了迎賓大廳之外,還設有三間展覽室、博物館商店、寄物區和哺集乳室。二樓、三樓和五樓都是展覽室,四樓則是《荷悅》餐廳,可以在參觀之餘稍作休息,地下室則是兒童創意共學空間和多功能活動場地,很適合親子一起來走走。

目前一樓和二樓的展覽主打主題特展,有三個展覽同時進行,分別是「非.常文物:你可能不知道的史博典藏」、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以及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之特展。展期都到2025年11月9日,如果最近有空,不妨安排時間去看看,內容豐富又有趣。

三樓則是常設展,展出的是史博館的古文物館藏,包括二戰後日本歸還的古物,以及來自前河南省博物館的中原文物。

「非.常文物:你可能不知道的史博典藏」特展

史博館一樓的三間展覽室,這次都規劃成主題特展,分別聚焦在人與物的交會、回憶與紀錄的定格,以及真實與想像的建構。展覽的核心概念,是從那些不太常見、也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館藏出發,讓大家有機會看見一些平常不會出現在主流展場的文物。這些展品雖然低調,卻有著獨特的意涵與故事,像是靜靜地在角落等待被理解的存在。

接下來的分享,就只是我個人在展場裡對某些展品特別感興趣,或是停留比較久的一些記錄。沒有要做全面介紹,也不是專業導覽,只是想留下當下的感受。畢竟,每個人看展的方式都不太一樣,我只是把自己的片段記憶寫下來。

人與物的交會

在101展覽室裡,有一件展品讓我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緒。站在玻璃櫃前,光用肉眼完全看不出它想表達什麼,只看到一顆小小的米粒靜靜地躺著。直到我仔細讀完旁邊的介紹,才知道原來這件作品叫做《象牙米》。

什麼是《象牙米》?簡單來說,就是在一顆米粒上雕刻出宋代詩人〈養心歌〉的全文,一共125個字。這顆米粒長度只有1公分、寬度0.3公分,必須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光是想像就覺得不可思議,這不只是眼力的挑戰,更需要極高的耐力、專注力和技巧。這件作品出自毫芒微雕大師黃老奮(1912-1993)之手,看完之後我在展櫃前停留了好一會兒,心裡滿是敬佩。

另外還有一件展品,是健行愛好者一定不陌生的「虎字碑」。史博館這次展出的是草嶺古道虎字碑的拓本。

▲劉明燈《草嶺古道虎字碑拓本》。

回憶與紀錄的定格

以前聽說過舊台幣因為通貨膨脹,幣值一路貶得很兇,但真的看到「伍佰萬圓」的紙鈔時,還是忍不住愣了一下,心裡想:「怎麼可以貶到這種程度?」那張鈔票看起來像是玩具錢,但它曾經是真實流通的貨幣。

當時為了穩定金融秩序、控制物價飆漲,政府決定發行新台幣,兌換比例是4萬比1,也就是說,要拿4萬元的舊台幣,才能換到新台幣1元。這個數字聽起來有點荒謬,但也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

「自由中國號」是台灣第一艘無動力帆船橫渡太平洋的船隻,而且還是改裝自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古帆船。1955年,五位台灣青年种玉麟、周傳鈞、胡露奇、徐家政、陳家琳,加上美國副領事麥克文(Calvin Mehlert),一同駕駛這艘船從基隆正濱漁港出發,目標是前往美國參加國際帆船賽。航程長達114天,途中遇上風暴、設備故障、甚至迷航,但他們還是成功抵達了舊金山。雖然最後沒能趕上比賽,但這段旅程的精神早已超越了競賽本身,也感動了當時的國際社會。

時間過了七十年,當年參與這場壯舉的「青年們」只剩一位仍在世,去年已是98歲高齡。他親自登上那艘從2012年運回台灣、經過修復後移轉至海洋大學航海園區展示的「自由中國號」。史博館裡展出的,是1957年的帆船模型,讓大家能透過這個縮小版的船身,認識那段不凡的歷史。

站在模型前,心裡想著,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現在,大概會有人說「這些人是瘋了吧?」或者是那句經典的「人不輕狂枉少年」。但正是這種不怕困難、不計代價的精神,才讓這艘船的故事誕生並流傳至今。

▲舊台幣、新台幣與愛國獎券。
▲1957,自由中國號帆船模型。

真實與想像的建構

這個展區不只展出畫作或攝影作品,還把藝術家的日常用品也納入其中。從張大千、溥心畬、豐子愷、張萬傳的自我描繪,到于右任在不同畫家筆下或鏡頭中的肖像,再到郎靜山、莊靈、曾敏雄拍攝的人物攝影,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在說一段故事。再加上藝術家們捐贈的衣物與生活用品,整個展區就像是把他們的生活片段拼湊起來,讓人看見他們在創作之外的模樣。

張大千是大家最熟悉的名字之一,史博館也收藏了不少他的日常物品,像是竹杖、長袍、坎肩、布鞋、眼鏡、斗篷等等。這些物件靜靜地陳列著,彷彿還留著他的氣息,讓人感覺他只是暫時離開,隨時會再回來。其中有一副眼鏡特別引人注目,一邊是透明的,一邊是全黑的。這是張大千晚年為了治療眼疾、持續創作所使用的配備。

▲上:摩耶精舍庭園裡的張大千。下:眼鏡。
▲別看張大師穿著很低調,其實衣服的質地非常好。
▲其他藝術家的攝影。
▲李靈伽《于右任畫像》1968。

在展場裡看到「豆兒哥哥」這幅清末民俗版畫時,我一開始只是覺得畫風很簡單,人物是一位小孩模樣,左右各站著侍從,線條不多,構圖也很樸素。上方題著「豆兒哥哥」四字,當時還想著這名字挺可愛的,後來才知道,「豆」其實是「痘」的諧音。

以前醫療資源有限,為了避免染上天花或麻疹,民間會祭拜痘神「痘疹娘娘」,她是專門掌管這類疾病的神祇。人們相信只要虔誠供奉,就能保佑家中小孩平安健康。「豆兒哥哥」就是痘疹娘娘的屬神,負責將天花散播給孩童,因此也被稱作豆哥哥或豆姐姐。這幅版畫描繪的,就是豆哥哥的神像。

在中國傳統信仰裡,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密。最早是從生活中接觸到的自然神靈開始,像是山神、水神、土地公,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裡會遇到、也會敬畏的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根據神話、傳說、宗教典籍和歷史故事,慢慢衍生出更多形象鮮明、性格各異的神祇。

藝師們根據這些故事裡的描述,去捕捉神祇的特徵與神力,再透過雕刻、繪畫、版畫等方式,創造出各種外在形象。這些作品不只是藝術,也是一種信仰的具象化。

▲天神。

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

我一直很喜歡「老派浪漫」這個詞,它不是老氣,也不退流行,像是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深深嚮往。我們都知道回不去從前,就算那段時光再怎麼令人懷念,現在能做的,就是用心復刻那些記憶。懷舊的、經典的,只要是真誠的、有儀式感的,都能在當代重新被看見。

這次的特展也是如此,把過去典藏的圖像重新轉譯、再生,不只是回顧文創的發展,也在描繪未來的可能。我自己很喜歡展場裡那些文創商品,從固定的光影到流動的設計,每一件都像是從藝術品中延伸出來的日常風景。像是〈花鳥刺繡橫披〉的細膩、馬白水〈太魯閣之美〉裡的「秋紅」、常玉筆下的〈荷花〉與〈菊〉,這些作品的美感在黑暗中成為了流光,當伸手拿起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
▲這個特展中,最喜歡的主題,每個都有固定的光影,這個是以刺繡鳥為固定光影。
▲拿下各個藝術與文創結合的產品後,就會出現對應的光影動畫。
▲當光影動起來的那剎那,覺得美極了!

「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的展區設在201與202,我最喜歡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片流動的光影,還有一區展示現代化的文創商品。這些作品把過去的藝術元素轉化成生活裡的物件,從古典走到當代,讓人感覺藝術真的可以貼近日常。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對印有文官門神的滑板。我看到的瞬間,心裡直接冒出一句:「欸!這超酷!」完全沒辦法多說什麼,就是被那種衝突感吸引住了。門神的莊嚴搭配滑板的街頭感,意外地很搭。

還有一個小提袋,是以于右任的草書〈道似道如六言聯〉為設計。書法本身極具藝術感,線條奔放又有力,但我真的看不出來寫的是什麼字。不過這種看不懂的美,也有種神秘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四面皆有以往與收藏品結合的文創商品。
▲于右任法書〈道似德如六言聯〉小提袋。
▲投影在地上的圖樣,穿著小白鞋的我,站著上面就像換了雙有特色的鞋一樣。
▲超有財氣的兩款茶包〈日進斗金茶〉與〈福到錢來茶〉。

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

文物的價值,真的不只是表面上的美感或歷史故事而已。它們還承載著文化的重量,是一種跨世代的資產。透過研究、維護、展示與推廣,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能接觸、理解、欣賞這些屬於大家的藝術文物,也讓美學教育、歷史傳承、藝術史的脈絡重建與文化記憶的共享,有了更實際的落點。

這次的「文物默默.歷史MURMUR」特展,就設在史博館的203展覽室,展覽分成三個子題:「藝術史拼圖」、「保存與科學之鑰」和「修護師的處方箋」。透過修護紀錄影片、互動裝置、畫作解構模型等方式,讓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與保存修護的知識。

說真的,我自己最有興趣的,是「集章區」。聽起來有點像小朋友的活動,但我覺得超有趣。整個流程分成三個步驟,蓋完章之後會組成一張于右任五言對句的標準草書圖案,最後還會蓋上鋼戳,儀式感十足。我當時蓋完還特地拿起來端詳了一下,草書真的很美,但我也老實說,看不太出來寫的是什麼字。

展場裡也有一些讓我特別停留的作品,比如那幅淡水觀音山。我一眼就認出來了,畢竟去觀音山的次數也不少,看到熟悉的山形出現在畫作裡,有種親切感湧上心頭。

▲保存與科學之鑰。
▲是觀音山吧!
▲整個蓋完後,覺得超美!就像拿了藝術品回家作紀念。
▲拍照區。
▲介紹修護時的工具。

國立歷史博物館 館藏精華 常設展

3 樓的空間皆是史博館的館藏精華。2018年中啟動了百年建館的修復與再利用工程,整個過程歷時多年,終於在2024年初正式完工,是館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改造與常設展更新。更新後的常設展展出了110件精選典藏文物,內容非常豐富,包括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商周鼎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玉器與通貨等重寶器物,也有書畫名家的傳世水墨作品,當然也少不了臺灣現代藝術的精彩呈現。

整個展覽不只是展示文物本身,更是從文物出發,串聯起常民的情感與記憶,勾勒出台灣社會當下的多元樣貌。這樣的更新,不是只在空間的翻新,也是文化的再呼吸。

在301展覽室裡,有一件作品讓我一眼就被吸引住,那就是涂維政在《卜湳文明遺跡》系列中的重要創作〈魂遁之舟〉。整件作品是用人造石製作的,乍看之下像是曆法盤,也有點像宗教法輪,帶著一種神秘又莊嚴的氛圍。

但仔細看,圓盤上的紋路其實是由滑鼠、USB、網路插槽、電源線等科技元素編成的卷索紋,搭配臺灣原生植物與蝴蝶,構成一幅繁複又華麗的圖騰。這件作品的寓意也很深,反思臺灣獨特的自然生態與科技網路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呼應史博館「鑑古知今」的理念。

▲涂維政〈魂遁之舟〉。
▲精選典藏的圖鑑。
▲「鑑古知來」。

302展覽室展示的是文房四寶,看起來每一件都非常講究,像是專門為書法高手準備的。如果是我這種寫書法超醜的人來使用,真的會有種褻瀆的感覺,連「暴殄天物」都想拿來形容了:)。

展覽室裡有一面牆掛著《西廂記》主題的瓷板畫,用傳統陶瓷工藝呈現元代王實甫筆下那句「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畫面細膩又溫柔,讓人不禁想起那些古典愛情故事裡的深情與等待。

說到「反清復明」,我以前只在電影裡聽過,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這樣的歷史。展場裡介紹了監國魯王的故事,他是南明時期的抗清領袖,也是一位命運多舛的宗室王爺。魯王本名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代,在明朝滅亡後,他與鄭成功等人一起努力反清復明的大業,只是後來勢力漸漸式微,最後只能依附在鄭氏政權下的金門與廈門。

據說清朝編修的《明史》裡曾記載鄭成功將魯王沉海殺害,但這個說法在1959年終於被推翻。因為在金門太武山發現了魯王的真塚與墓誌銘,證實他是死於喘疾,而且鄭成功的逝世時間比魯王還早。

▲《西廂記》主題的瓷板畫。
▲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最後一個展區展示的是中國古代文物,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唐三彩駱駝〉。一看到它,我腦中立刻浮現成龍某部電影的畫面,劇情裡他拿起唐三彩駱駝擋攻擊,結果駱駝被打壞了。雖然是電影橋段,但那一幕實在太鮮明,讓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駱駝旁邊還有一尊三彩武俑,握拳的手是後來修復的。我覺得它的表情挺有趣的,有種嚴肅中帶點可愛的感覺。這個展區真的有很多古物可以慢慢欣賞,每一件都像是從歷史裡走出來的角色。如果你也喜歡這類文物,真的很值得來看看。

▲青銅古物。
▲有展覽影片可觀看。
▲古物厲害的地方,不只在年份,還在於細節。

整趟展覽看下來,從古物到文創,從歷史到信仰,每一區都讓人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只要花費$80,就可以在這裡待上一整個下午,慢慢看、慢慢想,還能蓋章、拍照、買文創小物,真的很值得。如果你也喜歡用自己的節奏欣賞展覽,史博館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