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有人說「想去走走」,可能只是到城市裡最熱鬧的地段,買杯手搖飲、吃點路邊小吃,讓自己沉浸在人群的喧鬧裡,順便感染一下別人的快樂。而我說的「走走」,是想去沒什麼人的地方,找一塊屬於自己的靜地。讓身體慢下來,讓心安靜下來,看看花草的姿態,聽聽風穿過樹葉的聲音。那種快樂,不是誰給的,是自己慢慢釀出來的。
這次連假,還是選擇遠離車水馬龍。回到十幾年前曾來過的地方-台北植物園。記得第一次來時,根本不懂為什麼要看植物?心裡甚至想:「植物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一片綠嗎?」現在再走進來,心境已經不一樣了。開始懂得欣賞那些不會說話、不會吵鬧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姿態、繁盛與獨特,靜靜地告訴人們:「我在這裡。」
台北植物園:城市中的森林
台灣的第一座植物園,就是台北植物園。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896年,由日本人創建,當時叫「台北苗圃」與母樹園。經過百年變化,從最初不到5公頃的規模,幾次擴建後一度達到15公頃多,最後才劃分為現在的8公頃。在林業試驗場接手後,「台北苗圃」這個名字也正式成為過去,留下的是如今熟悉的「台北植物園」。
如果再往更久以前追溯,這一帶曾是古台北湖的遺跡。那片湖什麼時候消失的呢?大約是4,500年前。聽起來像是很遙遠的事,但透過考古挖掘出的文化遺物,我們才知道這片土地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類活動的。所以當你走進植物園時,不妨想像一下,腳下的地曾是湖底,曾經有水、有魚、有風景,只是時間把它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植物園裡收集了約2,000種植物,分為陸域與水域展示區,大多都有標示牌介紹,讓人更容易認識它們的名字與特性。園區裡還有兩處市定古蹟,開放時間各自不同,參觀前可以稍微留意一下。至於欽差行臺,因為地震影響,目前暫時不開放了。
開放時間與交通資訊
台北植物園周邊聚集了不少觀光景點,像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獻堂館、建中紅樓等,這些建築群合稱「南海學園」,整個區域幾乎都是學術機構與政府單位,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再往外走一些,還有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郵政博物館等,光是這一帶,就足夠讓人花上一整天慢慢走、慢慢看。
植物園本身有8公頃大,出入口也不少,分布在和平西路二段、南海路、博愛路和延平南路。如果要說哪裡是正門,大概就是和平西路二段這側。
園區沒有設置停車場,路邊的停車格也不多,尤其是汽車格比較難找。機車的話,周圍還算有些空間可以停。不過還是建議搭乘大眾運輸,會方便許多。可以搭捷運松山新店線(綠線)到小南門站,從三號出口出來,步行約200公尺就能抵達博愛路的入口。也可以搭乘公車,像是1、202、242、568、624、630、907或藍28,在植物園站下車就到了。
時間:0530-2000
電話:02-23039978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按我導航)
免費的導覽解說服務
想要更了解台北植物園,可以於假日(週六、日)前往,採取自由參加的方式,而平日僅接受團體預約。
週六園區定時導覽
- 場次:09:30、15:00(導覽時間為 1.5 小時)
- 集合地:開場前於和平西路入口內園環(臺灣原生植物展示區)集合。
假日主題導覽
- 場次:09:30、14:00(導覽時間為 1.5 小時)
- 集合地:開場前於賞荷廣場集合。
平日團體預約導覽(接受國小以上教學團體 20 人以上預約)
- 需於兩週前於「解說教育服務線上預約」系統提出申請。
- 電話:台北植物園志工室 02-23039978#1420
園區植物介紹
台北植物園的園區很廣,植物區就分成約二十個區域。為了不讓版面被某一種植物佔滿,也想留點驚喜給來訪的人,這裡挑幾種我自己特別有興趣的植物來聊聊,建築的部分會再一一介紹。
從和平西路的大門走進來,第一個會遇到的是圓環。別看它小小一圈,中間展示的可都是台灣原生植物。我在這裡看到一叢像薰衣草的植物,名字叫蘭嶼小鞘蕊花。雖然外型有點像薰衣草,但其實只有花色是紫色這點相似而已。名字裡有「蘭嶼」,就代表它主要生長在蘭嶼地區。不過在台灣東海岸,尤其是珊瑚岩地形,也有機會看到它的身影。花期大約在春夏之間,也就是三月到八月左右,除了淡紫色的花,有時還會開出白色的小花,是台灣原生種裡觀賞價值很高的一種。
接著走進棕櫚區,沿著步道繞一圈,在綠蔭底下看到一棵板根非常發達的大葉巴豆克。這是一種來自熱帶地區的高大喬木,板根之所以這麼明顯,是為了適應熱帶雨林的環境,幫助呼吸、也讓樹身更穩固。它也會開花,花序的形狀很特別,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找找照片,我自己覺得有點像波蘿蜜。
它的原產地在印度、爪哇、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地,會出現在台灣,是因為日治時期被引進,當時主要是作為觀賞樹和綠蔭樹來栽種的。
對於「薑」,你們了解多少?是不是跟我一樣,過去只停留在料理裡的薑絲、薑片,或是觀賞用的野薑花?直到走進植物園的薑區,才發現薑科植物的世界比想像中豐富得多。不管是台灣本地的品種,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薑科植物,當花朵盛開時,會讓人暫時忘記我們平常吃的是它的地下莖。它的葉子、花朵,其實也都很有看頭。
像是雙翅舞花薑,就是一種來自熱帶地區的觀賞植物。花朵展開時像隻飛鳥,細長彎曲的雄蕊像鳥的頸部,頂端的花藥兩側還長著像流星鏢的三角形附屬物,整體造型非常有戲劇感。
我和朋友一起好奇地研究孔雀薑,是因為它的外觀真的太吸睛了。葉面有羽毛狀的斑紋,整體像孔雀開屏一樣華麗。葉片貼著地面平躺生長,也因此得名。它的花朵小巧又秀氣,顏色多為淡紫、粉色或白色,而且只在清晨開放,中午過後就會凋謝。不過它會持續不斷地開花,所以整個夏天和秋天都有機會看到。我也算是運氣不錯,在中午前剛好抵達薑區,才有機會見到那朵可愛的小花。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豆蔻」這種香料,但你知道它的原型嗎?其實就是高良薑。它是東南亞常見的薑科植物,也是當地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香料。味道比一般生薑更強烈,帶有松木和柑橘的清香,常出現在泰國的冬蔭功湯、椰汁雞湯,還有紅咖哩、綠咖哩裡。這樣說大家應該就有印象了吧?只是可能沒想到,它的花朵竟然這麼漂亮。
園區的無障礙步道
植物園的大部分出入口都有設置無障礙步道,園區裡的動線也規劃得很完善。除了像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這類比較細節的展示空間不太容易深入之外,其它的路面,不管是木棧道還是水泥地,都相當平坦,輪椅或嬰兒車都能輕鬆進來。
我自己特別喜歡園裡的木棧道,走在上面有種像在郊山登山的感覺,四周被綠意包圍,空氣裡有種清新的味道。喜歡沐浴在芬多精裡的旅人,可以在這裡感受到城市裡少見的森林感,有時還能遇見粉葉金花。
粉葉金花是一種觀賞灌木,它的「花」其實不是花瓣,而是特化後變得肥厚、像花瓣的花萼裂片。真正的花朵很小,而且很快就會掉落,所以夏秋季節常看到的是它的花萼。遠遠看去,像是一朵朵粉嫩的花在枝頭綻放。


▲看見很多民眾把植物園當公園一樣的散步運動。
腊葉館
腊葉館是在1924年興建的,是日治時期政府為了開發台灣森林資源而設立的空間。當時會將野外採集到的植物乾燥處理,製成「腊葉標本」保存下來,用來鑑定植物種類。這棟建築原本是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腊葉館,算是那個時代的植物資料庫。
現在的腊葉館二樓設有文物展示區、標本櫃展示區和標本製作展示區,可以讓人一窺植物標本的製作過程與保存方式。不過,它的開放時間和植物園本身不太一樣,如果打算一併參觀,記得先查一下時間,才不會錯過,不要像我們一樣錯過了:)。
腊葉館
時間:0930-1630(1130-1230暫停開放;週一、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欽差行臺
在一片綠意盎然之中,突然看見一座閩南式建築出現在眼前,有點突兀,也讓人忍不住好奇:這樣的建築怎麼會出現在植物園裡?走近一看,才知道它是清朝時期建造的官署,落成於1894年,當時是用來接待朝廷派來台灣視察的欽差,作為行館、會議廳、宴會場所。原本的位置是在臺北府城內,大約是現在中山堂附近,與布政使司衙門相鄰。
到了日治時期,這棟建築也曾被作為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共有七任總督在此辦公過,一直到1919年總督府廳舍(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落成啟用。過了十幾年後,為了興建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這棟一直閒置的欽差行臺原本也在拆除範圍內。幸好當時有人意識到它的歷史價值,才將部分建築結構拆遷到植物園裡保存下來。
欽差行臺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清朝衙門建築,也是國定古蹟。曾經作為林業陳列館、林業文物館使用,不過現在因為地震受損,暫時不開放參觀。如果有興趣一探它的風采,建議先查詢最新的開放資訊,才不會白跑一趟。
十二生肖植物區
十二生肖植物區,光看名字就能猜到這裡的植物和我們的生肖有關。像是大家常見的牽牛花,就是代表「牛」的植物之一。不只牛,還有屬於我的生肖「鼠」,代表植物是鳳梨鼠尾草。這名字聽起來竟然有點像食物(?)而且它真的可以吃,不只是觀賞植物,還是香草類的一員,可以入菜、也能泡茶。牛的代表植物是「高土佛紫金牛」,光聽名字就覺得它氣質不凡。查了一下,果然是台灣本土的珍稀植物,目前被列為「易危等級」,是需要特別保護的原生種。
走著走著,看到一株葉片圓圓的植物,有點可愛。仔細一看,是代表「虎」的虎耳草。這種植物在園藝和傳統藥用上都很常見,也叫石荷葉、老虎草。春末到夏季,也就是5到8月之間,會開出白色的小花,模樣清新又討喜。走到「龍」的區域時,心裡猜會不會是龍吐珠,結果還真是。這是一種熱帶藤本植物,花型很特別,看起來像一顆紅色寶珠從白色玉杯中冒出來,名字也因此而來。花期從3月到9月,如果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甚至可以全年開花。
另外還看到一種長得像小雛菊的花,名字叫「雞兒腸」,第一次聽到時還以為是什麼動物的內臟。為了讓它聽起來優雅一點,它還有個名字叫「馬蘭」,也叫田邊菊、路邊菊或紫菊。常見於野外或園藝造景,觀賞價值高,嫩葉可以食用,全草也常被當作民俗藥草使用。其它的生肖植物,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發掘了。每一株植物都有代表的生肖,快來看看自己的生肖植物是什麼吧?!
多肉植物區
走到溫室的多肉植物區時,才發現門是關著的,無法進入,只能沿著外圍繞一圈,透過透明玻璃往裡頭看。雖然隔著一層玻璃,但裡面的世界依然吸引人,每一盆多肉都像是小型雕塑,靜靜地展示著自己的姿態。
它們被整齊地排列在架上,每盆都插著白色標籤,寫著植物的名字,像是黑寡婦、可樂星、綠條碼、絨傘水牛角等等。名字聽起來就像是魔法生物一樣,外型看起來也是,有的像星星,有的像迷你珊瑚,有的長得像外星生物。
多肉植物的形態各異,有些長滿小刺,有些表面光滑得像果凍。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照在每一盆植物身上,像是專屬的舞台燈。雖然不能走進去細看,但站在玻璃外,也能感受到它們的魅力。每一株都靜靜地展現著自己的個性。有的張牙舞爪,有的低調內斂,有的像在微笑。
方舟溫室群
朋友原本是為了溫室而來,結果一到現場才發現「此溫室非彼溫室」,搞錯了地點,她想去的地方根本不是台北植物園。不過,既然都來了,也就順勢走走看看。站在離方舟溫室群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時,我們一度以為可以走上金屬階梯,或是進到溫室裡參觀,結果才發現這裡的溫室是無法進入的,只能在外圍欣賞建築本身。
說真的,建築真的很美。整體設計充滿現代感,玻璃帷幕與金屬結構交織出一種未來感,周圍種滿了綠植,讓科技與自然在這裡有了交集。方舟溫室群包含日治時期留下的蘭房與六角棚,以及新建的「生態綠坊」,新舊並存的樣貌讓整個空間多了些層次感。不過這些建築目前都沒有開放,只能遠觀。
其中新建的生態綠坊是方舟計畫的重要展示溫室,配合分布在台灣北、中、南及不同海拔地區的合作夥伴,將各地的成果與植物保育概念集中展示於此。這裡也是「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一部分,整個方舟溫室群結合了智慧科技、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是一座新型態的溫室建築群。
賞荷廣場與荷花池
台北植物園的荷花池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賞荷首選。每到初夏,荷花悄悄綻放,池面鋪滿翠綠的蓮葉,偶爾冒出幾朵粉嫩的花,像是在水面輕聲打招呼。周圍的景致也很有味道,一旁是中式風格的涼亭,綠瓦紅柱,亭角微翹,像是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場景。再往遠處看,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建築,紅牆綠瓦,氣勢穩重,與荷花池的柔美形成一種剛柔並濟的對比。整個風景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難怪每年荷花季一到,總有不少人專程來這裡走走看看。
南門町三二三
距離荷花池不遠,有一座靜靜佇立的日式建築,值得走進去看看。這棟建築興建於1930年,原本是茶屋,原址為「台北州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所以後來就以「南門町三二三」為名。植物園由林業試驗所接管後,這裡曾被作為職員宿舍使用,隨著人員陸續退休,空間也慢慢荒廢。直到後來有兩位設計師協助修復,才讓這棟建築恢復了原本的日式風貌,後院還增添了枯山水庭園,讓人可以欣賞。
近年來,台灣人前往日本旅遊的次數越來越多,大家對日式建築的格局也漸漸熟悉。南門町三二三也是採用日本傳統的「書院造」樣式,裡頭有土間、有和室、有榻榻米,厚紙拉門輕輕一拉,空間感就跟著轉換,整體氛圍很靜謐。
我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後院的枯山水庭園。雖然庭園禁止進入,但坐在椅子上,吹著秋天的微風,看著庭園裡的石頭與砂紋,也是一種愜意。突然眼角瞥見步道上有一顆被黑繩五花大綁的石頭,造型特別,讓我忍不住想知道它的用途。回到室內後便詢問了服務人員,才知道那顆石頭叫做「關守石」,也稱「踏止石」,意思是提醒行人止步。這種石頭常見於日本茶庭或寺院的庭園路徑,放在玄關或門前時,則有「請迴避」的含意。
南門町三二三
時間:0930-1630(週一、二、國定假日公休)
佔地8公頃的台北植物園,真的還有很多角落值得慢慢探索。只要願意放慢腳步,就能把那些平常容易忽略的細節看得更清楚。如果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去哪走走,又想快速親近一下大自然,那這裡絕對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不需要特別安排什麼行程,只要踏進園區,隨意走走,就能感受到綠意包圍的舒適感。無論是想拍照、賞花、看建築,或只是單純想找個地方靜靜坐著,台北植物園都能給你一個剛剛好的空間。

